許安全
摘要:隨著南岸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交通干道的快速增加,在給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交通噪聲也成為影響廣大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區交通噪聲投訴不斷,“寧靜”的環境已成為市民們的迫切需求。鑒于交通噪聲污染的現狀,南岸區環境監測站通過現場調研,選取了噪聲擾民投訴最多且未來影響較大的茶園新城區主要交通干道天文大道進行交通噪聲監測,充分了解其噪聲污染及擾民狀況,為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控制交通噪聲污染提供一定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南岸區;天文大道;噪音;治理
1 天文大道概況
天文大道,位于南岸區茶園新區內環出口100米處。全長約3.5公里,寬12米。起于玉馬路龍皇府大酒店路段,止于黃明路城南家園六組團紅綠燈處,貫穿蓮池路、興塘路,東接南山隧道,南鄰內環高速,是目前連通茶園內環出口和南山隧道主要交通干道,也是茶園地區通往垃圾填埋場的一條主要干道,該路段是一個主要的居住及辦公區域,如江南小區、魯能.領秀城、奧園城市天地、銀翔翡翠谷、城南家園、南岸區消防支隊等。
2 天文大道交通噪聲現狀
通過實地調研,天文大道的車流量比較大,而且十字交叉路口比較多,道路比較長。該大道通過的車輛主要有罐車、渣車、貨車等大型、重型車輛,占據所有通行車輛的三分之一。由于部分大型、重型車輛大都在晚上九點以后才能進入主城,因此夜間噪聲污染相當嚴重。靠近公路的居民常年不能開窗睡覺。
在天文大道上選取有代表性的三個敏感點進行連續24小時交通噪聲監測,分別為江南小區(位于天文大道南段)、奧園城市天地(位于天文大道中段)、天文街道社區衛生中心(位于天文大道北段)。
參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進行評價,監測結果表明,三個監測點的夜間交通噪聲超標嚴重,其中江南小區是受影響最大,江南小區監測點夜間超標9.6分貝、奧園城市天地監測點夜間超標8.9分貝、社區衛生中心監測點夜間超標8.0分貝。江南小區晝間噪聲也超標,晝間超標1.6分貝,奧園城市天地、社區衛生中心監測點的晝間交通噪聲雖然都達標,但是都高于69分貝,接近標準限值。
三個監測點中小型車輛每天平均在24000輛左右,大型車流量在5900輛左右,車流量密度較大,對周邊居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噪聲污染,特別是夜間噪聲超標嚴重,影響居民的休息。
3 天文大道交通噪聲污染原因分析
3.1 道路通行缺乏控制
茶園新區是一個居住、工業、商業混雜的城區,并且隨著南岸區政府的遷入,茶園的各項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由此造成各種運渣車、混凝土罐車、物流車等各型載重車流量大,據統計,從天文大道通過的重車占整個茶園地區通行的重車的三分之一,每天這些重車從早到晚24小時通行,造成這條道路不堪重負,破損嚴重,重車通過時鋼板撞擊、頻繁減速剎車等高噪聲擾民嚴重。
3.2 車輛缺乏交通監管
天文大道作為茶園地區進出內環、通往渣場的交通要道,不可避免各類汽車通行量都大,每天平均通過的車流量達到24000輛左右,小車速度快大車也不示弱,并且你追我趕造成的鳴笛情況較多,加大了噪聲污染,加重了擾民。
4 天文大道交通噪聲污染對策及建議
4.1 合理規劃和控制車輛通行路線
影響天文大道交通噪聲的重要因素是茶園新區交通狀況,因此合理規劃和建設車輛通行路線是控制噪聲的有效措施之一。道路交通噪聲主要決定于車流量、重型車輛比例數和車輛行駛速度。因此,應聯合公安、交通對過往車輛進行分類、分時段行駛;市政部門應加強對環衛車輛的管理,盡量繞開居住區,也避免了垃圾臭氣對居民的影響;建委應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督,運渣車、混凝土罐車應規定載運量、規定行駛路線,盡量避開居民區,也能減少揚塵污染。通過各個部門的相互合作,限制天文大道行駛車輛的種類、流量、速度。大型、重型車輛應分流,改走慈母山隧道、南山隧道行駛。
4.2 加強車輛行駛路線的監督管理,分流控制車流密度
交通部門應加強車輛行駛路線的監督管理,特別是居民住宅區、辦公區域特別需要安靜的地方。應規定大型車輛的行駛路線,避開居民集中的交通路段,對違反行駛的車輛實施必要的教育和懲罰。對交通要道集中的路線應進行合理地分流、分時段行駛,控制車流密度,較少噪聲疊加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4.3 加強車輛禁鳴的管理和控制
車輛管理部門應加強駕駛員的文明駕駛管理工作,加強教育宣傳,促進駕駛員的自我約束力。大力宣傳文明駕駛道德規范,對駕駛員定期進行培訓,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做到少鳴笛、不亂鳴笛、不在禁鳴路段鳴笛。
4.4路面的保養和維護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輪胎與路面摩擦產生的噪聲也不容忽視。天文大道大型、重型車輛較多,應及時對路面進行維護和保養,采用多孔性瀝青路面,可以起到面層空隙吸聲,降低氣泵噪聲、附著噪聲、振動噪聲,良好的路面平整度也降低了沖擊噪聲。從車輛自身上對噪聲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4.5合理設置道路聲屏障
隨著車輛速度的增加,應在道路附近建立不同形式的聲屏障來降低噪聲。聲屏障是建筑在公路沿線和居民區之間的實體障礙物,聲波傳播過程中遇到屏障時一部分被吸收。在公路和附近建筑規劃時應盡量使居民住宅、學校、社區衛生中心處于聲屏障的聲影區內。合理布置臨街建筑物,可采用設置吸聲墻面、隔聲門、窗,實行立體綠化,或使臨街建筑物為商店、樓亭等,盡可能減少交通噪聲對居民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本綱,陶澍. 城市居住小區交通噪聲總體評價與防治對策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2002(03)
[2] 李名升,佟連軍,仇方道.基于模糊識別的聲環境質量綜合評價[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5):838-841.
[3] 郭平,楊三明,李斗果,等.重慶城區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狀況及對策[J].三峽環境與生態,2010,3(3):20-22.
[4] 陳剛. 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對居民影響的預測與評價研究[D]. 大連交通大學 2005
[5] 周燦平,何翀,姜在秀. 城市軌道交通噪聲評價方法及其限值的研究[J]. 中國環境監測.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