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陽
摘 要: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的趨勢日漸明顯,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相關性也在逐步加深。在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高效率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應運而生。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對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及化解辦法展開論述。
關鍵詞:我國銀行業;風險;化解
一、不良貸款率定義
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不良貸款是指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一)不良貸款、正常類貸款定義。不良貸款是指出現違約的貸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還本付息達三個月之久,貸款即會被視為不良貸款。銀行在確定不良貸款已無法收回時,應從利潤中予以注銷。預期貸款無法收回但尚未確定時,則應在帳面上提列壞帳損失準備。把不良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
正常類貸款定義為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關注類貸款定義為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次級類貸款定義為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營業收入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次級類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可疑類貸款的定義為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制度,也肯定要造成較大損失。損失類貸款定義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對各項貸款進行分類后,其后三類貸款合計為不良貸款。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是評價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高,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大;不良貸款率低,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小。
(二)指標釋義的政策依據。貸款五級分類標準按照《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銀發[2001]416號)及《關于推進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03]22號)文件)及相關法規要求執行。正常類貸款定義為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關注類貸款定義為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次級類貸款定義為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營業收入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可疑類貸款的定義為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肯定要造成較大損失。損失類貸款定義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對各項貸款進行分類后,其后三類貸款合計為不良貸款。
各項貸款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借款人融出貨幣資金形成的資產。主要包括貸款、貿易融資、票據融資、融資租賃、從非金融機構買入返售資產、透支、各項墊款等。
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
(一)銀行外部原發性因素。(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內部經營不善、產品市場萎縮,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機故意逃廢銀行債務,缺乏還款意識。(2)政策因素。由于宏觀經濟政策缺乏連續性,經濟波動的頻率高、幅度大,使信貸擴張和收縮的壓力相當大,在宏觀緊縮、經濟調整時期,往往形成大量貸款沉淀。(3)行政干預因素。主要表現:主要為迫于地方政府一級壓力,地方政府的預算執行部門財政部門干預,迫使銀行發放大量指使性貸款、救濟貸款,貸款行為行政化,信貸資金財政化,直接削弱了貸款產生經濟效益的基礎。
(二)銀行內部管理內生性因素。(1)決策失誤。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對借款人的現狀及市場形勢的判斷偏差或失誤引起重大信貸決策上的失敗導致不良貸款的形成。(2)信貸人員素質。部分人員素質不高,難以進行貸款的科學決策和有效管理,違規放貸時有發生;在執行信貸政策方面,有的信貸人員隨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現象。(3)貸款結構不合理。貸款組合結構性失衡,如貸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貸款過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貸款的形成。(4)道德因素。信貸人員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金融理論、企業財務管理、法律制度等業務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誠實的品格和強烈的責任心。
三、不良貸款清收方法
(一)要有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銀行總行應有管理全行風險貸款的審批決策機構,有專門的職能部門如資產保全部具體管理與辦理;各分行與支行設有風險貸款化解小組,逐級對風險貸款進行管理。
(二)要加強對不良企業的管理。信譽不良的企業一般是不能正常還本付息的企業,不能正常還本付息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所以,應分類管理,對不同的原因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客觀原因主要是在經營上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或經營管理不善,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的要求等,導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無力還款;主觀原因主要是企業利用非正常經營,故意減少資產或增加負債,以實現其不還或少還貸款的目的,對于這種故意逃廢債務行為必須從嚴,按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資產。① 以訴訟方式更具有強制
力,利用國家機器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利,通過訴訟方式化解風險貸款是否成功的關鍵主要取決于財產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訴訟案件便可以通過和解方式提前結束,全額收回貸款。金融機構在通過訴訟途徑化解風險貸款時,注重其實體權利的維護是不要忽視了司法程序的規定,導致由于程序上的延遲而喪失了實體權利。② 實行公開招標拍賣方式。運用拍賣方法是最公證、公平,資產價值得到最大體現的一種方式。以拍賣的方式拍出,盤活了不良資產,回收了資金,資金風險大大降低。③ 政府承擔不良金融資產。從金融不良資產形成原因看有地方政府干預的因素,銀行的貸款曾經支持過企業、地方經濟發展。因此,無論從受益的原則還是從造成損失的原因去追究,債務人和地方政府都應當在這種錯位資源的重新配置過程中承擔相應份額的合理成本。從本質上來說,不良資產處置是對歷史上形成的錯位的社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使其盡可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用。但這種資源重新配置的損失,如果全部由銀行來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擔不良金融資產有利于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改善當地的投融資和信用環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四、不良貸款產生背景
(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背景。我國自實行貸款五級分類以來,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上級行對下級行的資產質量考核為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下降即所謂的“雙降”,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三個主要條件之一是不良貸款率必須低于10.6%。面對處置不良貸款諸多不利金融生態環境,有些商業銀行“想方設法”擴大貸款規模,“稀釋”大量不良貸款,從而實現快速降低不良貸款率目的。這種做法是為了適應監管部門的考核指標不突破。是治標不治本。特別是2003年我國商業銀行通過擴大貸款規模,“稀釋”不良貸款效應十分明顯,以至于二次突破央行宣布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全年新增貸款2.99萬億元,比年初央行確定的規模高出1.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比年初是有大幅度下降。商業銀行大量放貸的結果是助推了我國經濟過熱,也可能導致商業銀行再產生大量不良貸款,倒逼中央政府采取宏觀調控。造成惡性循環。據初步測算,2003年我國商業銀行因盲目放貸將新增1000億元不良貸款。為了合理考核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避免商業銀行為降低不良貸款率而盲目擴大貸款規模,有必要正確測算不良貸款率下降中分子與分母的真實貢獻,即不良貸款和貸款變化對不良貸款率的影響。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因素。經因素分解,2005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主要來源于分子因素即不良貸款減少的影響,分母因素即貸款稀釋效應較少。其中,不良貸款減少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3.79個百分點,貢獻率為
91.5%;貸款增加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0.3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
8.5%。從銀行機構來看,城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導致不良貸款率下降1.06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減少導致不良貨款率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貸款擴張對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率為84.1%。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減少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0.22個百分點,貸款增加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0.08個百分點。其中,不良貸款的減少對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率為73.3%。若不考慮中國工商銀行因股份制改革,6195億元不良貸款的政策性剝離和財務重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主要來源于分子因素即不良貸款下降,其中,不良貸款減少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5.61個百分點,而貸款減少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0.16個百分點。[2]若剔除工行剝離和財務重組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拉動不良貸款率上升0.44個百分點,貸款增加稀釋不良貸款,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0.62個百分點,兩者合計使不良貸款率下降0.18個百分點。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拉動不良貸款率上升0.58個百分點,貸款增加拉動不良貸款率下降0.52個百分點,兩者合計使不良貸款率上升0.06個百分點。
五、化解技術手段
其一,通過多收少貸轉化不良貸款。其二,人為放寬對國有企業老貸款的轉化條件。國有企業貸款在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中的占比較大,其經營狀況又直接影響著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因此,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借新還舊的貸款必須確保其擔保有效。但為了完成上級行的考核指標,一些基層行在為“通過借新還舊能使信用貸款轉化為擔保貸款”的不良貸款辦理轉貸時,擅自擴大范圍、放寬條件,在無法落實貸款擔保、達不到轉貸要求的情況下,仍以信用貸款的方式為部分國有企業的老貸款辦理轉貸手續,使不良貸款成為正常貸款。其三,通過少量資金的重復使用完成對不良貸款的轉化。據公開的有關資料記載,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部在監測中發現,當地個別國有商業銀行為轉化到期貸款,采取通過少量資金重復使用的操作方法,將大量不良貸款進行劃轉,達到轉換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率的目的。其四,通過債務重組轉化不良貸款。舉例:如某虧損企業在某國有商業銀行原有貸款1.6億元,雖然已形成不良貸款,但其關聯企業提供的抵押擔保是足值和有效的。經過債務重組后,該行將原不良貸款通過移位給關聯企業的方式全部轉為正常貸款,其中僅有6000萬元貸款落實了抵押物,而由原關聯企業保證的1億元擔保貸款在債務重組后卻成為信用貸款。這份監測報告指出,銀行在采用了上述“技術處理”方式后,從表面看,銀行的不良貸款減少了,但資金風險隱患依然存在,還影響了不良貸款下降的真實性。
六、整體發展趨勢是可控的
根據全國銀行業的2015年度一季度季報顯示,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季度呈上升趨勢,除中、農、工、建、交五家大型銀行外,其他銀行一季度的不良貸款余額均呈上升趨勢。此次不良貸款也延續了2014年第四季度的上升趨勢,而這種連續兩個季度上升的趨勢,自2006年以來還是首次出現。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總體來看,這種程度的不良貸款反彈尚不至于對銀行業形成較大風險,因而市場也不需要對此過于擔心。由于近年來銀行業的財務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提取了大量的撥備,且不良貸款率仍然保持在1%以下的低位,這些都使得銀行業不良貸款大規模集中爆發的現象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