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我國東北地區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2015年11月9日,環保部官網發布了這則消息。
消息稱,“預計10~14日期間,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主要城市區域大氣擴散條件總體不利,受供暖期污染排放影響,東北大部地區空氣質量以中度至重度污染為主,首要污染物為PM2.5。”
霾伏東北
環保部官網發布的消息援引了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的介紹:2015年11月6日,全國338個城市中,10個城市空氣質量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均位于東北地區。其中哈爾濱、長春、吉林和四平為嚴重污染,綏化、遼源、七臺河等6個城市為重度污染。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觀察到,2015年11月8日午后,東北多地迎來今年入冬以來首場大范圍降雪天氣,截至9日8時,吉林全省平均降水量為9.6毫米,集安達到38.2毫米。伴隨而來的是高強度霧霾天氣。在吉林,高速公路交警對境內的京哈、琿烏等主要高速部分路段實行了交通管制,長春龍嘉機場87個航班延誤。
而長春市環境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顯示,11月9日8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為500,級別為VI嚴重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和PM10。長春市局地能見度不到400米,局地一度不到100米。
吉林省2015年10月氣候影響評價顯示,吉林省共出現大范圍的霾天氣過程(≥10站次)21日,大范圍的霾共出現3次,共計21日,分別為4~7日、13~26日和29~31日,影響站次分別達67站次、317站次和55站次,霾影響的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
進入11月以來,截至目前,長春市已經出現兩次大范圍霧霾天氣,長春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一度達到并超過了500這一爆表值,位于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倒數前列。
為應對霧霾天氣的持續影響,長春市于11月9日7時啟動大氣重污染Ⅲ級預警。

2015年11月3日,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一處農田里正在焚燒玉米秸稈
但本刊記者采訪時發現,一些市民現在主要通過手機客戶端獲取天氣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獲取道路信息,然而很多人對于大氣污染預警信息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采取措施。本刊記者在長春市新疆街看到,由于能見度不高和道路結冰等原因,一些路段還出現了交通事故。
供暖是主要原因
吉林省氣象臺臺長楊雪艷說,11月是霧霾天氣的高發期,近地層氣體不易擴散,空氣質量差。環保專家也認為,近期污染天氣的主要原因還有,城市周邊大面積焚燒秸稈導致了空氣中懸浮顆粒增加。
東北地區開栓供熱后的燃煤污染仍被列為誘發此次霧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長春市環保局副巡視員張斌說:“包括我國東北地區在內的很多城市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供暖主要還是以燒煤為主,清潔燃料使用比例低,在當前天氣情況下,會起到加重空氣污染的作用。”
長春市環保局一項空氣質量專項研究報告認為,長春空氣污染的組成主要包括燃煤燃燒、工業企業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區域輸入性污染等,出現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為多個方面。
專家認為,每個人對于空氣污染都有“貢獻”。比如,機動車尾氣影響就是重要方面,在道路通行不暢,機動車行駛速度緩慢、怠速情況下,機動車尾氣污染比較嚴重。
秋季焚燒秸稈也是造成空氣中刺鼻氣味較大的重要原因,也可能加重空氣污染程度。
近3年來,10月下旬往往是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時段,由于剛剛入冬,雖然已進入采暖期,但與更加寒冷的12月和1月份相比,燃煤量相對較少,焚燒秸稈對空氣質量造成明顯影響。
為什么降雪天還會出現嚴重霧霾?
吉林省氣象臺副臺長陳長勝解釋稱,除了這個季節污染物排放增多這一客觀事實之外,天氣條件是主要原因。
首先,降雪可以一定程度地沖刷空氣中的污染物,但效果不能與降雨相比,空氣中的污染物無法得到有效稀釋和清除。同時,降雪時空氣濕度較大,污染物為水汽凝結提供了大量凝結核,使得大氣的能見度明顯降低。
其次,這次降雪天氣主要受南方倒槽系統影響,屬于穩定性降水,大氣底層有弱的逆溫存在。也就是說,在降雪過程中,空氣無論是水平方向上還是垂直方向上的流動都很弱,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擴散。
實際上,通常強冷空氣的活動會改善空氣質量。然而此次降雪過程中降溫幅度不大,冷空氣強度不足,無法提供有效的擴散條件。盡管冷空氣襲來時空氣質量較前期有所改善,但無法驅散霧霾。
啟動預警系統
為應對霧霾天氣的持續影響,長春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向本刊記者證實,11月9日7時,依據《長春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長春市大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決定發布大氣重污染Ⅲ級預警,要求各成員單位啟動Ⅲ級響應。
長春市大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提醒市民及時采取健康防護措施,易感人群減少戶外活動,倡導市民綠色出行;中小學、幼兒園停止組織戶外活動,并采取健康防護措施。
然而,直到9日上午10時后,長春市環保局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才發布這個消息。
在遼寧沈陽,當地媒體發現政府采取的大氣污染預警形同虛設,一些工地仍在繼續施工,應急預案大打折扣,部分市民甚至不知道有預警信息的事情。
長春市環保局副巡視員張斌表示,隨著中國東北地區進入供暖期,在逆溫、靜穩等天氣原因的作用下,勢必會加大空氣污染防控的壓力,保供暖和治霧霾雙重任務考驗著政府的應急能力。
實際上,中國東北、華北、西南等地一些城市相繼制定了有關霧霾天氣的應急預案,有的地方還啟動了區域聯防協作機制。然而,一些地方應急預案的實施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區域聯防協作推進比較緩慢。
氣象、交警等部門的應急能力則相對較高,通過電臺、電視臺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社交媒體持續發布有關預警信息,一些還給出了具體的出行建議。
有關專家認為,應對霧霾天氣應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當前很多地方面對霧霾天氣束手無策,除了近年來極端天氣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長期以來對環保重視不夠,環保投入欠賬過多造成的惡果,政府還需加強防治大氣污染的應急能力建設。
一些市民表示,國家應該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的督查力度,暢通監督舉報渠道,不能讓大氣污染預警措施成為擺設,用嚴肅的責任追究機制倒逼地方政府重視大氣污染防治。
“組合拳”防控
有關專家認為,就應對霧霾天氣而言,在天氣系統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僅僅靠政府應急措施顯然不能徹底解決,治理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長遠來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逐漸改變目前的能源結構是治理霧霾的治本之策。
張斌認為,中國還是一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能夠大規模減少對煤炭的使用,霧霾發生頻率會有很大的下降。然而,“我們當前又不能不供熱,而供熱又需要燒煤,這都需要兼顧”。
改變能源結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時間內難以實現。長春市市長姜治瑩認為,防治大氣污染,政府和社會兩個“拳頭”要一起使勁,打出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淘汰“黃標車”、治理城市揚塵、禁燒秸稈等標本兼治的“組合拳”。
以管控機動車尾氣排放為例,張斌建議,各地應該加大機動車排污防治監管舉措,嚴格新車注冊,加快淘汰“黃標車”。同時,還要推進機動車尾氣達標排放,發展公共交通,倡導市民綠色出行,同時還要積極改善供應油品質量。
另外,當前還需要做好秸稈、落葉焚燒監管工作。楊雪艷建議各地加強對露天焚燒秸稈和城區植物落葉的監管,改變秸稈的處理方式,將其就地粉碎還田,或收集起來作為生物燃料,以減少污染物排放。
秋收前,長春市就著手建立了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加強巡查監管,全力杜絕秸稈露天焚燒行為。在秸稈資源化利用方面,農安縣普及推廣機械化設備,通過大量使用聯合收割機、打包機,可望讓大量秸稈在冬季轉化為生物質燃料。
長春已經開始行動了。
比如在淘汰燃煤小鍋爐方面,長春市已劃撥補貼資金1.6億元,通過并網改造、煤改氣、煤改電等方式,淘汰建成區10噸以下燃煤小鍋爐1018臺。此外,長春市預計在2015年底淘汰“黃標車”7809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