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2015年7月25日,山東省茌平縣肖莊鎮(zhèn)算子李村空巢老人劉大媽在“家”“看電視”的孤獨場景
情緒低落、健忘、失眠、不愿與人交往……這些抑郁癥的典型癥狀如今正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身上出現(xiàn)。
世界范圍內的老年人精神疾病調查顯示,抑郁癥的發(fā)病率最高,其次是老年癡呆癥。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抑郁癥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癥的發(fā)生率甚至可達50%。
“國外已有研究報道,老年人出現(xiàn)的抑郁癥狀可與慢性疾病、住院率、癡呆、死亡等互為因果,加重惡化。這說明老年人抑郁問題的嚴重性已亟需引起重視。”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yī)師李霞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自查其實并不難
在醫(yī)院里,經常可以遇見拿著一疊報告單穿梭于各個科室的老年人,他們往往經過心腦血管、消化、泌尿等一系列檢查之后被轉到神經科或被建議去看心理醫(yī)生,其中很多人被檢查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和年輕人的抑郁癥相比,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年輕人很容易察覺自己心情不好,對什么都沒有興趣而去看心理醫(yī)生。而老人則很容易直接懷疑到心情不好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好,所以總愛往醫(yī)院跑。”李霞告訴本刊記者。在總跑醫(yī)院的那部分老年人中,抑郁癥的檢出率往往高達10%~15%。
情緒低落、焦慮、思維和行為遲滯以及繁多的軀體不適癥狀等都是老年抑郁癥的臨床癥狀。
在上海市心理咨詢協(xié)會副會長、精神科主任醫(yī)生陳圣祺看來,老年抑郁癥的特殊性還表現(xiàn)在:抑郁情緒突出,焦慮,壓力大;自我調節(jié)功能差;藥物敏感性差,用藥并發(fā)癥多,治療相對不易等。
李霞和陳圣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都特別指出,要注意區(qū)分抑郁情緒和抑郁癥。
陳圣祺統(tǒng)計過自己的老年精神科門診,他發(fā)現(xiàn),約有20%的病人存在抑郁情緒。他接診時常常聽到病人口中說出“郁悶”、“煩躁”這樣的字眼,而這都是抑郁情緒的代名詞。
“人一般是有強大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只有當兩周內還不能調節(jié)好自己的抑郁情緒,并讓這種情緒影響到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評價等五方面的社會功能時,才基本可以確診患有抑郁癥。”陳圣祺說。
“老年抑郁癥和抑郁情緒的自查其實并不難。當老人感到最近一直不開心,總是處在一個不輕松、擔憂、對什么都沒有興趣的狀態(tài)中,就要盡早去精神科就診。”李霞說。
兩大誘因
據李霞介紹,引發(fā)老年抑郁癥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兩種。
在生物學因素方面,家族中有抑郁癥病史、腦組織衰老退化,機能減退、各種大腦和身體疾病,如腦炎、腦腫瘤、帕金森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都可能誘發(fā)老年抑郁癥。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內五羥色胺和腎上腺素這兩種化學物質的減少,也會使老年人產生抑郁癥。
而引發(fā)老年抑郁癥的社會心理因素則更應被高度重視。
“孤獨像一把刀,每天都在一刀一刀割我。”一位老人曾向全國首條老年人心理危機救助熱線“愛心傳遞熱線”打電話訴苦。
2013年, “愛心傳遞熱線” 對35000名老年人心理求助電話作出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超過40%的獨居老人有抑郁癥傾向,其中有48%是因為老人長期獨居的孤獨感引起的。
“對于老人來說,總是在經歷各種失去。失去地位、金錢、親人朋友、健康和社會對他的尊重。這些負面事件增加了他們的心理應激,再加上機體的老化,老人對挫折的耐受性也開始減退。”李霞說。
在這樣的“失去”里,老人多多少少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冒出“人老沒有用了”這樣的悲觀念頭,此時如果缺少家庭的情感支持,往往很容易出現(xiàn)抑郁情緒甚至罹患抑郁癥。
因此,現(xiàn)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都是老年抑郁癥的高危人群。
假性癡呆
老年癡呆是與老年抑郁并列的老年身心健康的“殺手”,由于兩者早期癥狀有相似之處,常常導致誤診。
“老年抑郁癥的另一個名稱其實就叫假性癡呆。”李霞說。老年人不活動、不出門、記憶力衰退等這些癥狀是早期的老年抑郁癥和老年癡呆共有的。
陳圣祺告訴本刊記者,這兩種疾病還是有著嚴格的臨床醫(yī)學區(qū)別的,及時就診,經過專業(yè)醫(yī)生鑒別并不困難。
老年癡呆有一個漸進的認知功能減退的病史;而抑郁癥發(fā)病較快,病前認知功能相對正常。另外,抑郁癥患者雖然思維遲緩、聯(lián)想困難,但不是思維缺乏,只要給予其足夠的反應時間,就能給出正確答案;而老年癡呆癥患者智力全面減退,患者反應也許會比較快,但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或者反應遲鈍,即使給予足夠的時間也不能給出正確答案。
“如果只是抑郁的問題,經過治療會逐漸好轉。而老年癡呆目前并沒有有效的醫(yī)治辦法,只能做到延緩病情發(fā)展。”李霞說。

2015年10月18日, 寧夏涇源縣興盛鄉(xiāng)下金村,65歲的空巢老人金大爺在喂牛
李霞也指出,老年抑郁與老年癡呆常常是相伴而生的,老年癡呆的早期癥狀也可以表現(xiàn)為抑郁。2014年美國《神經病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感覺孤獨等抑郁癥狀與輕度認知損傷(MCI)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
這表明抑郁會增加患老年癡呆癥的危險,而緩解和控制抑郁癥狀有助于降低日后罹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
如何治療
“老年抑郁癥目前的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陳圣祺告訴本刊記者,“如果積極配合治療的話,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抑郁癥能夠完全治愈,三分之一能夠有效緩解,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沒有成效。”
據李霞介紹,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具備各種心理治療、康復治療與藥物治療方案相比,中國對老年抑郁癥患者所提供的治療方案目前還較為單一,臨床上仍以藥物治療為主。
“對于老年抑郁癥來說,各類抗抑郁藥的療效差異不大,有效率為70%~80%。但是藥物的不良反應差別比較大。因此在選擇抗抑郁劑治療老年患者時,應該優(yōu)先考慮治療的安全性問題,其次才是療效。”李霞說。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或是有嚴重副作用的患者,心理治療就有重要作用。心理治療的準則是為患者提供支持,化解矛盾,動員起患者自身的防御機制。
“個體心理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對于老年抑郁癥患者均具有療效。對于那些起病前有較明顯的社會心理因素的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效果往往好于單純的物理治療。根據我的經驗,這種治療方法更適合文化程度比較高的老人。”李霞告訴本刊記者。
目前,一些國家的治療指南已將人際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納入抑郁障礙的標準化治療之中。
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對于老年抑郁癥的重癥患者還可采取物理治療的手段。這種物理治療以電休克療法為主,即通過技術手段人為給大腦以小量而短暫的電流刺激,誘發(fā)患者的意識喪失,全身抽搐發(fā)作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tǒng)的電休克療法將老年人列為禁忌對象,但近幾年經過改良的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方法已經大大減少了風險。有專家認為,這種療法已經沒有絕對的禁忌癥。
據李霞介紹,另一種新興的物理治療方法——重復經顱磁刺激,因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安全性好等特點,近幾年也開始逐漸被應用于老年抑郁癥的治療。
“有些獨居老人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出去活動,長期悶在家中,一旦罹患抑郁癥就很難治好。采取所有抗抑郁的治療方法也只能讓其平靜一些。”李霞遺憾地說。她建議全社會給予這些人群更多的關心,幫助他們走出家門,走出抑郁癥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