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在2007年正式成為許多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yè)教學的必修課程。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音樂能力,使學生們在學習中掌握綜合音樂素質。
關鍵詞:課程改革 ?自主能力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
在當前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教學生學只是一種形式,最終只要學生期末背背題就可以結業(yè)一門課,這是唯一的結果。但是,隨著近幾年教學理念的轉變,許多高等院校為了推進專業(yè)綜合改革和發(fā)展建設,引導專業(yè)主動適應國家政策,優(yōu)化專業(yè)結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式人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再加上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迫在眉睫,這使得我們感到過去老的、陳舊的教學觀念需要更新,那種單一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形式已經(jīng)成為歷史。根據(jù)以前的情況我們就“教學方法”想進行一次改革,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教學方法不得當,尤其是一門史學課程,很容易把課堂上內容變成一潭死水。
一、關于課程的改革主要方法
《中國音樂史與名著賞析》課程,根據(jù)改革的需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立“四環(huán)三步”的自學引導法形式,通過優(yōu)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等手段讓學生真正學到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和書本中的知識,并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其他的所學知識當中。通過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課上引導,讓學生主動學習掌握課堂知識,并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改革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手段,讓學生真正能夠學習到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在改革的后的教學中,需要教師選擇出某段音樂歷史發(fā)展時期或合適的音樂作品的主題或者片段播放給學生聽,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整個音樂作品的背景、音樂發(fā)展手法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們充分的討論研究并找出幾位同學來回答,使學生充分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體會到真正的音樂內在含義和所表達的音樂思想。
(二)學生自己走向講臺,通過課前一周準備,用備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所要講述的內容,把所掌握的知識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并講述音樂的歷史過程。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所講述的內容進行點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生通過在課堂上演奏和演唱等多種形式向同學們立體地、形象地展示自己所學到的演唱和演奏等其他專業(yè)技能,使學生們能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音樂歷史及其作品風格。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展現(xiàn)出聲樂和樂器獨特的音色及音樂表現(xiàn)力。
(四)通過定期完成十分鐘之內“微課”的形式作為課下作業(yè)。
(五)建立起網(wǎng)絡課程,讓學生們在網(wǎng)絡中完成課堂之外的教學內容。
(六)在改革過程中要結合音樂基本理論、和聲學、曲式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使學生音樂素養(yǎng)得以全面提高。
二、改革后所有達到目標
(一)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用“微課”和課前與課后的網(wǎng)絡課程體系來減少課堂內所完成不了的知識。
(二)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演奏和演唱等多種形式向同學們立體地、形象地展示自己所掌握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目的,讓學生們自己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初步掌握如何完成教學過程。利用一切資源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我們的改革目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備課、上課等環(huán)節(jié)充分理解音樂歷史和音樂作品中的內容。
(三)最終能夠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積極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能夠利用學生的自身音樂特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五)《中國音樂史與名著賞析》課,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依靠與黑板書寫的形式。隨著現(xiàn)代科技手段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推廣,學校教學硬件設施也不斷改進與完善,我院為共同課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這就從客觀上為教師改變原來相對于單一的教學形式,利用各種音像資料制作課件并用于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教師上課的手法更加多樣化,進一步調動了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原有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加強了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性、科學性,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授課質量都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三、學校對教學改革支持的重要性
(一)學校高度重視教學改革工作,始終把教學改革作為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過程,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同時,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基礎建設,對評選出的“課堂教學改革示范課”學校將給予一定的資助和獎勵,用于課堂教學改革,并將結果作為教師評優(yōu)、晉升的依據(jù)。
(二)通過強化保障措施保證質量。學校在啟動教學改革項目的立項工作后,每年對進行教改項目進行質量監(jiān)管,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對教改項目從立項,中期檢查一直到結題驗收的一整套完整的規(guī)范程序,營造了良好的教改氛圍,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每個學期的教學檢查,都將教改項目作為檢查重點,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專項檢查。
(三)注重教學改革項目示范作用。學校在推進教學改革時堅持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原則,學校優(yōu)先資助那些富有創(chuàng)新特色,對學校教改提供借鑒和示范作用的改革項目,要求研究項目能解決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并形成較大改革輻射面,確保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使廣大學生能夠直接從教改項目實施過程中受益。學校非常重視通過教改項目的研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之,教學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學校和社會的支持,讓我們共同攜手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團結協(xié)力、共同奮斗,讓我們的教育田地里種下好的種子,結出優(yōu)良的碩果。
作者簡介:
張奕崢,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