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雙喜 蔡金惠
【摘 要】當今社會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新媒體隨之產生發展,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會對高校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新媒體的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正確對待新媒體,充分挖掘高校的隱性思政教育,并將其與新媒體結合,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 ?新媒體 ? ? 隱性思政教育
一、隱性思政教育
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廣大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現代數字化新媒體的使用在青年學生中極為普遍。新媒體的普及運用使高校學生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傳統的顯性思政教育已不能完全適應如今新媒體廣泛應用的時代,隱性的思政教育逐漸嶄露頭角并在高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隱性的思政教育是利用環境情景,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教育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觀念,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目的。由于它具有內隱性、滲透性、多樣性、平等性、普遍性等特點,所以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才會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結合教學實際,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活。
隱性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主要發揮著以下積極作用:第一,利于彌補傳統顯性教育的不足,更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形成完備的思政教育體系,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充分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育效果;第三,利于推動高校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和高校的升級轉型;第四,適應了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的特點,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提升了教育工作的效果;第五,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環境,構建了個性化的校園文化,推動了思政教育的開展,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新媒體與隱性思政教育
(一)現狀
由于信息的即時性、多元化、互動性、大眾性、快捷性特點,雖然新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為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極大便利,但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機遇
首先,新媒體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具有良好的政策、社會環境。國務院發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強調了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新媒體的發展為隱性思政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創新了教育模式,促進新的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進步發展。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普及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它創造了一種平等互動的新教育方式。此外,新媒體還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
最后, 有利于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適應當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提高教育隊伍的素質,從而促進我國整體思政教育的進步。
2.挑戰
第一,不良信息的傳播。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觀念趨于成型,仍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但缺乏鑒別能力。而新媒體的發展普及,使信息的傳播廣泛化、海量化、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不良信息的傳播,因此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二,沖擊傳統的教育模式。新媒體所代表的新的教育方式的出現和發展,沖擊著傳統的顯性思政教育。如何在信息化時代占有一席之位是當今傳統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這就對各高校及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學生對新媒體過度依賴。新媒體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弊端,高校學生大部分都過度依賴手機,“古有鴉片,今有手機”,手機的存在就好比精神鴉片,長時間使用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引發多種疾病。
第四,多元化思想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信息廣泛傳播,但學生缺乏鑒別能力,容易導致個人思想觀念的偏差,脫離正確的思想并對其提出異議,對抗正常思政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
(二)解決措施
特針對隱性思政教育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項解決措施:
1.充分利用新媒體,發展隱性思政教育工作,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宣傳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為思政教育提供新平臺,讓思政教育貫穿于校園日常生活中。
2.加強網絡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篩選海量信息,凈化網絡環境,提高網絡安全,宣揚正能量。
3.加強高校網絡隊伍的人才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成立專業的思政教育隊伍,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促進思政教育的發展。
4.推動隱性的思政教育與顯性的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組織思政教育者相互交流學習,將兩者完美結合落實于實踐之中并完善開展。
5.學習新媒體技術下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取長補短,更新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進步。
6.組織思政教育工作者參加新媒體技術培訓,提升個人的理論研究水平,掌握新媒體技術并落實于工作實踐之中。
7.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個人的素質和辨別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抵制能力。
8.整合校園各種可利用資源,各部門共同合作并積極引導高校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導作用并發揮高校在其中起到的輔助作用。
9.用新媒體與同學進行實時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針對實際,制定思政教育工作計劃,提高教學質量。
10.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構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思政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推動思政教育的進行,實現教學目標 。
【參考文獻】
[1]中共重要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14]16號.
[2]竇立波,畢佳榮.淺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9):49-50.
[3]馬志偉.大學生思政教育隱形資源的功能與開發——基于自媒體時代的研究視角[J].教育觀察,2015(3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