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沈武
摘 要: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是有形和無形能力的融合的系統概念。本文將闡述物流能力的概念,深入探討物流能力的特點特性并系統總結分析影響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發展的因素,提出建設性的促進供應鏈整體物流能力提高的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物流能力;特性;影響因素
物流能力這一概念能夠較為綜合地反映企業的物流狀況和水平,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概念更傾向于將分布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上的物流設施、物流設備的能力進行整合,由整個供應鏈決定能力的大小而不是由某一環節設備設施的能力能直接改變。
一、供應鏈下物流能力的含義
1.物流能力的內涵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文化發展日益繁榮,昔日的“能力”一詞已經不單單是指人類或個體完成一項工作內容所具備的心理生理的素質、力量和條件,已經有了更廣義的延伸,由人類、個體擴展為人、活動團體和機械設備等作為活動的主體,由活動主體按要求順利完成所規定工作內容的本領和才能,統稱為能力。本文所指的物流能力,是在能力延伸意義上定義的物流生產主體在整個物流的系統中順利完成物流活動中信息處理、流通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配送以及過程中的搬運等環節所具備的管理、設施設備的條件情況,綜合的評價定義為物流能力。這種物流能力是狹義上的定義,現代物流的內涵既包括上述狹義物流的要素能力也囊括物流的運作和競爭情況,是一種廣義的定義,能有效反映供應鏈的綜合物流水平。
2.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
供應鏈環境下要求物流能力是客觀設備設施與主觀能力,這種物流能力體現在以企業為核心,嚴格把控好原料的采購、制品、銷售、配送到客戶手中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中每一項物流服務都能順利完成,實現物流成本最小化和顧客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特性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有著其獨有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流能力具有紛繁復雜性
復雜性是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一個明顯的特點,因為會有多個多類型的企業甚至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物流企業參與到供應鏈物流的系統運作之中,這些企業或作為主體或作為節點企業提供設備設施,正因為不同層次企業的參與使得在進行物流能力的分析時顯得比之前的單個物流企業進行物流能力的評價時紛繁復雜得多。
2.物流能力具有整體系統性
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促進協調,以合理的結構共同存在構成一個整體,因此作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情況和績效情況晴雨表的物流能力也是一個整體系統的評價指標。在評價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時候要進行整體系統的分析,不能執著于其中單一的要素,更不能將各要素的情況機械相加,應充分將其整體系統性深入研究并得以利用。
3.物流能力具有動態時效性
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物流行業相應的管理理念、設備技術等都在不斷革新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因此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行業中的有形無形的資源都在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物流能力也就隨之不斷調整,處于動態之中具有時效性。
4.物流能力具有相對穩定性
雖然供應鏈下的物流企業處在不斷的變化動態之中,但是當其適應市場的變化,調整的波動不再劇烈、物流系統中的各項管理和運作都趨于穩定時,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就會獲得一定范圍內的動態平衡,有小幅變化。因此,又可以說物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5.物流能力具有差異性
物流能力中的差異是一個較為抽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環境系下物流能力中質與量存在的差異。因為物流的整體系統中實際操作的情況、物流要素的組成變化和結構變化、物流系統地運作差別確實存在,使得作為物流系統重要屬性特征的物流能力具有差異性。
6.物流能力具有交叉性和集成性
物流能力的交叉是因為在供應鏈的大環境下,同一的節點企業可以分屬于不同的供應鏈,使得多條的供應鏈會交叉在一起,使得物流整體系統也會受供應鏈交叉結構的影響,物流要素在多條服務鏈上服務,因此產生了交叉性。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不僅具有交叉性,在交叉的同時又具有集成性。交叉與集成并不矛盾,在對物流能力進行評價時,要對這些交叉的要素進行統一的綜合評價。物流能力恰好就是物流管理水平以及其各大要素綜合集成評價的結果,集成水平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到物流能力的高低。
7.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不僅實現物品的供應到客戶的傳送,更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價值增值。原材料等在供應鏈上被加工、制造、輸送、存儲等,在物流系統的載體上實現價值的增值。因此,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三、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的高低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深入分析物流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利于從根本上加強對物流能力的認識,找到提升物流能力的關鍵。
1.影響物流能力的外部因素
(1)物流行業規定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
國家對物流行業的政策和地方的政策法規等就是物流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也是影響物流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將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環境,促進物流行業內的企業平穩發展,在良性競爭中互相促進,推進物流系統運作能力的協調性發展,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物流服務。在供應鏈環境的大背景之下,國家和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物流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物流系統的升級換代及物流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對供應鏈所在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很大的依賴,換言之,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備好壞情況將直接關系到供應鏈物流系統能否平順運作以及當地物流服務質量的好壞和物流能力的升降。物流的基礎設施通常是指某一地區在物流的供應鏈環節上或是在供應鏈的整體運作中能夠提供的滿足供應鏈組織需求或管理需求的綜合內容,這些內容中可以是場所或組織等,可以是鐵路、公路、碼頭、港口、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在物流系統的發展中起到載體的作用,為物流行業的暢通提供保障。因此,當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是制約當地物流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動
在實際的物流行業運作中不難發現物流需求具有不確定性,物流服務對象不斷變化、完成標準的更新和時間空間的改變都會帶來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動,影響物流能力的發揮,物流能力必須根據這些波動情況不斷做出及時及效的調整,使其成為符合實際的物流供應鏈中需要的物流能力。
2.影響物流能力的內部因素
(1)供應鏈上物流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供應鏈下影響物流能力的重要內部因素之一就是員工的綜合素質,供應鏈上的員工將直接參與到物流系統的操作和物流系統的管理中,因此員工的素質將影響到物流服務質量和物流整體活動的進行。優秀的員工往往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能夠合理安排好需要處理的工作,合理利用資源,懂得團隊的合作,結合實際情況隨機應變處理能力強。因此應加強對物流行業員工的管理定期進行培訓,使每一位員工都能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投入到靈活多變的物流工作中,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提高物流能力。
(2)物流行業內部的現代化水平
物流行業內部的現代化也是影響物流能力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主觀因素由上面提到的員工的素質影響,客觀的因素則主要來自于物流機械和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如果這些設備和機械不斷出現故障甚至出現不可恢復設備的問題,將對物流能力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應積極更新物流行業設備,及時檢查并排除修整故障,避免帶來巨大損失,保證物流能力水平的平穩。
(3)物流企業現代技術的應用
如今各種先進技術飛速發展并逐漸應用到各個行業,物流行業應積極引入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和信息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科技水平跟緊時代的步伐。先進技術的引進比如大數據的應用,將大大加快物流系統有效分析海量數據并進行存儲,不僅能夠加強與客戶的聯系為客戶提供更貼心的優質服務,更能充分調動物流能力,提高供應鏈環境下對物流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處理。將現代的信息技術運用到物流系統的管理運作中,能夠實現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將各物流企業各部門的經濟行為協調能力最大化,優化利潤與成本的格局,將直接提高產業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
(4)物流系統的管理水平
無論在哪個行業,想要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都離不開高水平的管理。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系統管理水平的制約。較高水平的物流管理能夠使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利用,使物流服務能夠更加快速高效,加快物流系統的優化升級,打造更適合時代潮的現代物流企業,不斷提高物流能力。相反的無序的的管理,任意的決定,缺少明確的管理條例就會使物流系統的運作中雜亂無章,供應鏈的運作中會出現紊亂甚至間斷的現象。因此,物流系統的管理能力通過對物流資源以及供應鏈環節的影響,影響到物流能力的變化。不斷改善物流行業的管理方法,優化管理模式,是物流行業提高物流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四、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議
物流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簡單總結出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議。首先,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提高,就是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得到提高。物流的競爭能力中主要就體現了成本與服務的關系,單方面壓縮成本或單方面提高服務質量都不能得到滿意的競爭力。掌握了物流能力的影響要素,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中很好的分配資源,壓縮物流成本,贏得成本優勢。以顧客需求為本,提升顧客的存在感,得到更多客戶的青睞。其次,應訓練素質過硬的員工隊伍,高素質的員工是供應鏈物流系統順利平穩運行的技術保障。培養有技術、懂管理、合作意識強的員工投入到物流系統的運作中,將帶來物流能力的全方位增長。另外,應積極投資新興的技術,建立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科技是企業進步的不竭動力,積極采用先進科技既能鼓勵創新又能提高企業效益。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減少員工的直接操作量,提高物流系統的智能化自動化能力,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失誤,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最后,制定完善的戰略計劃,逐步提高物流能力。物流系統的整個流程的工作實施都在供應鏈物流的戰略計劃里。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系統集成度高,作業流程清晰。供應鏈的管理者應站在較高的角度,統籌供應鏈中各物流企業和節點企業的資源配置,均衡它們的物流利益,充分發揮供應鏈的優勢,在高效的作業流程中,合理利用資源,挖掘發揮供應鏈物流系統的潛力。供應鏈下的物流系統競爭能力和運作能力都會得到質的突破,全面提高物流能力。
五、總結
物流能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將物流發展成為一種核心的競爭優勢,符合物流企業的整體戰略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環境下物流能力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為供應鏈下的物流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支撐。將為實際物流行業中物流系統的優化升級提供理論指導,使供應鏈上的物流企業能從周圍的影響因素入手,不斷提高供應鏈物流能力,進而推動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計劃模型與決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2]丁晶.供應鏈物流能力的體系構建與評價系統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3]趙婷婷.基于供應鏈類型的物流能力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4]許靜,吳宇.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2):36-38.
[5]江成城.基于DEA方法的物流服務質量評價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4):54-56.
[6]覃燕紅,張學勇.關于應對供應鏈運作風險的柔性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11,(1):114-116.
[7]馬士華,陳習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構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學報,2004(1):107-111.
[8]譚清美,馮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