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南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活躍、課堂氣氛較沉悶的現狀,提出了采用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心理上親近語文,熱愛語文,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知識性;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怎樣讓語文課堂散發她本身獨具的魅力,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更愛學語文呢?其實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所說的“樂之者”就是一種快樂學習法,即學習源自興趣。北宋教育家程頤進一步提出寓教于樂,他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這些便是告訴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把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即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獲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盡可能地享受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語文素養。筆者依據個人學習心得及多年教學實踐,試做以下闡述:
一、妙用導語
導語,即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引導學生的話。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語文課離不開這一富有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的導語。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一個好的開頭是一座橋梁,架在學生通向理解課文,獲取知識的必經路上,在這路上橋梁架寬了,架牢了,學生就能輕松愉悅到達成功的彼岸。
導語主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于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比如,《項脊軒志》可如此導入:“本文可用三個短語概括,即‘一間破屋,兩種感情,三個女人。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個短語進入文本,尋找感覺。”這個導語既讓學生耳目一新,又明白了該文的大致內容。
導無定法。好的導語,往往在一堂課的開始就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觸動其心靈之弦,強烈地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二、巧設疑問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傳授知識、啟發思維、課堂反饋必不可少的環節。問題的設計不僅關系到教學內容的落實,更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個性的發展。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發現:同樣的問題,這樣問學生懵住了,那樣問學生會豁然開朗;這樣問,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而那樣問則會“一潭死水,微波不現”。原因何在呢?筆者以為,是提問技巧所致。因此,問要問得準,問得活,問得巧,問到點子上。一般來說,應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疑難處、矛盾處、含蓄處。巧妙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迪學生的思維。只要是感興趣的問題,學生便會活躍起來,總想一吐為快。
例如,講授《氓》《孔雀東南飛》等課文時,可提出這個問題:“女主人公聰明美麗,勤勞賢惠,那她們究竟因何被休棄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結合古文化知識 “女子七棄”及有關事例,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使學生既興趣盎然又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
三、組織活動
研究表明,為了取得教師和同學的關注,大多學生往往喜歡在課堂上極力表現自己,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學生經常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就會產生自卑、消沉的不良心理。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合理安排好課堂活動,力求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使他們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活動的形式、地點、內容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辯論、表演、歌唱、討論、朗誦等形式都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靈活應用。
例如,學習《滿江紅》《一剪梅》等詞時,可在音樂中與學生共同品賞詞之瑰美。再如,針對成語這一專項,可以組為單位進行成語接龍、表演猜謎等活動,以此檢驗成語積累效果。還有“文言文背誦比賽”“文學常識競猜”等。對于這些活動學生投入了極大熱情又學到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語文活動富有啟發性和感召力,不僅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求知和創造的激情。
四、幽默語言
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教師在備課、講課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可學生就是不愛聽,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師忽視了課堂語言藝術性。幽默是語言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常以比喻、夸張、雙關、借代或穿插笑料為手法,以深刻的哲理為實質。幽默風趣是智慧的表現,而課堂上的幽默語言,可促使學生保持興奮,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魏書生老師就曾提出:“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課堂教學中如能對幽默語言運用得當,就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增長智慧,陶冶情操,修養德性。
比如筆者上課提問時,學生經常七嘴八舌,單獨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則默默無語了。對于這種情況,我開玩笑說:“網絡出現故障,網連不上了?” 學生笑,“不再等待別人,自己來完成問題,”有的回答得還很精彩。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的幽默語言能化滯澀為順暢,化沉悶為活躍,化緊張為輕松,為課堂帶來一縷春風,引進一股清泉,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峰回路轉,別開生面。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知趣相投,有助于營造一種活潑、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探究語文之美,提高語文素養,從而更好地去領略語文殿堂中滲透的藝術光輝!
參考文獻
[1]叢智芳.一次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對話[J].內蒙古教
育,2005(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