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摘要】高中語文對于文本的解讀要求高,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的思路更是難能可貴。文章以《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為例,從文本的幾組矛盾為入口解讀文本,達到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思路目的。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矛盾;創(chuàng)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前,文中幾處矛盾引起筆者的注意,是否可以不按部就班地通過賈府的設(shè)施、地位、人物的出場方式等來鑒賞,而把文本的幾組矛盾作為鑒賞的切入點呢?筆者試著按這樣的思路上課,沒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陳設(shè)的華貴與陳舊的矛盾
實際上不用看賈家寧榮二府的環(huán)境,只要看看賈府“榮禧堂”的陳設(shè)就很容易看出賈府非同一般的地位了,用學生的話,那叫“高端、大氣、上檔次”,那樣的“大匾、家具、字畫、對聯(lián)、古玩”等陳設(shè),用料不是金子就是銀子,要不就是古銅,貴重木料如檀木、楠木等。但就是這樣的尊貴家庭,炕桌上擺著的卻是“半舊的靠枕、坐褥、椅袱”,這不是矛盾嗎?
對此學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和深入探究,最后大家通過對富貴人家的分析,一致認為一般人講究面子,富貴人家亦如此,他們也分場合,像前面我們看到的榮禧堂和“正室三間耳房”的陳設(shè),是為接見貴客而設(shè)的,而對于黛玉這樣的客人,年紀又小,況且以后要寄居在這里,就不必拘禮了,可以到“東廊三間小正房”,也就是王夫人的內(nèi)室里。再者不可能大戶人家的所用東西都是嶄新的,尤其是居家常用的東西,所以“半舊的”就好領(lǐng)會了,而前面兩處陳設(shè)皆是華貴、嶄新的,就知道與后面正好相反,這也就不矛盾了。
這組討論解決了賈府的環(huán)境和地位的問題,也解決了最初對黛玉的形象認定——心思很細膩。
二、尊貴的地位與“布讓進飯”伺候別人的矛盾
讀過一遍文本,大家就會被王熙鳳所吸引,作者花費太多的筆墨來渲染這位當家少奶奶了,你看看她的排場——“一群媳婦丫鬟簇擁”,穿戴打扮從頭到腳都是那樣的華美氣派,拍老祖宗“賈母”馬屁的樣子活靈活現(xiàn),在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當家人的身份的迫不及待,都會讓榮府的當家人在讀者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我們以前在初中學過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中對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認識,這個王夫人的內(nèi)侄女有家世、有地位、有容貌、有才華,這從鳳姐的出場讀者都是有目共睹的,可這樣的一個當家人為何要“親為捧茶捧果”,為何“賈珠之妻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這個尊貴家族奴仆成群,主人可過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呀,這不矛盾嗎?
這組矛盾學生從封建社會的禮節(jié)討論開來,加上筆者給學生關(guān)于封建社會繁縟的禮節(jié)知識補充,學生認識到,封建社會極重視禮節(jié)規(guī)矩,大家族的規(guī)矩禮節(jié)更嚴明,它除了奉行仁義禮智信這個大的規(guī)矩,小的方面講究孝悌之義,長幼尊卑,男女有別,是萬萬不可逾越的,尤其是孝道,在老祖宗賈母面前,王夫人、熙鳳、李紈這些都是媳婦輩,她們要隨時隨地伺候公公婆婆等長輩,賈母招待客人——黛玉,陪客是探春等姊妹三人,王夫人地位再高高不過賈母,更別說熙鳳李紈之流。從這吃飯一點上,我們就見識了大家庭的家法規(guī)矩之大,再看吃飯時飯桌上的“咳嗽不聞”更讓學生了解了的“飯不言,寢不語”的傳統(tǒng)。可見,古人不但講究禮節(jié),更講究養(yǎng)生。
這組討論學生完成對王熙鳳的形象的探究以及在了解前面的賈家地位的基礎(chǔ)上,又認識了大家族的森嚴的規(guī)矩禮節(jié),無疑加深了對賈府的理解。
三、黛玉讀書多與“些許認識幾個字”的矛盾
許多學生在讀到黛玉的讀書情況時,對于黛玉剛開始的回答是認可的,黛玉可是大才女,寫過的詩詞、對聯(lián)的詩句比比皆是,什么“葬花吟”“五美吟”,詠桃花、海棠、柳絮、梅花、菊花……黛玉應(yīng)該是謙虛的。但就是這樣謙虛的話,并沒得到老祖宗的稱贊,黛玉問“姐妹們讀的什么書”,賈母隨口一說“不過認得兩個字”,說得更謙虛。那么黛玉下面與寶玉的談話就變成“些許認識幾個字”了,這樣的前后矛盾僅僅是古人比較謙虛嗎?
學生這組討論很熱烈,有一組堅持古人的謙虛,但多數(shù)同學認為,古人對女子讀書是不贊同的,甚至說是厭惡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才是正事。同樣也是才女的薛寶釵就了解這些,明明滿腹經(jīng)綸卻裝笨,平常不是幫家人做家務(wù),就是做女紅,和人聊天,聯(lián)系感情。但黛玉就不是,渾身是病,一年難動一下針線,但好好保養(yǎng)身體好了,她偏不,整天讀詩、寫詩,甚至教人學詩、教鸚鵡念詩,喜歡文學簡直到了骨子里。所以她是千小心萬小心的,第一次見到外祖母時,還是讓“念了四書”一句賈母不待見她,語帶諷刺,小小年紀的黛玉嘗到了厲害,所以在寶玉問她讀何書時,用了“些許認識”的話打發(fā)了寶玉,可見古代女人一生中要受到多少打壓,這就是女人的命運。所以不論是什么樣的女人,在封建社會不會有幸福可言,作者開頭題詩“一把辛酸淚”,這把淚就是掬給大觀園的女子的,也是給天下女子的。
這組討論完成了黛玉的形象鑒賞和對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初探。
四、寶玉的頑劣與才華橫溢的矛盾
讀過《紅樓夢》的學生認為寶玉還是有才氣的,雖說多次詩社他都輸給了姐妹們,但從大觀園題詩,幾次和友人喝酒詠詩的情況看,他的詩在外人看來,已經(jīng)很好了,其中外面的人竟然還收集他的作品,這些都可以說寶玉是有一定的才華,再加上文本上和黛玉關(guān)于“送字”的聊天,八九歲孩子就這樣妙語連珠,可以說是腹內(nèi)有些墨水,但為何在眾人的眼里落個“頑劣”“極惡讀書”的標簽?這就矛盾了。
學生通過討論,了解古人所謂讀書是讀關(guān)于考功名所學的“四書五經(jīng)”,沒什么趣味,相當死板,除非你自己熱衷功名,寒門學子需要這個來改變命運,所以他們要十年寒窗。但寶玉生來錦衣玉食,他衣食無憂,況且家族的男人沒幾個是考功名得到的富貴,寶玉認為雨村之流全是祿蠹,他才不要做這樣的人,他要做一個人品出眾、才華橫溢的人,就像北靜王水溶那樣,所以寶玉只讀自己有興趣的書。
這組討論解決了關(guān)于寶玉形象的認識,也學會了作者的寫作手法—欲揚先抑。
這些矛盾的解決,無疑加深了學生對《紅樓夢》的認識,既完成對文本的鑒賞,也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名著導讀的任務(wù)。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