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群
【關鍵詞】 幼兒;良好習慣;心理傾向;積極;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43—01
心理決定行為。心理傾向是指個體在從事活動時較為穩定驅動行為的心理特征總和。幼兒的心理傾向主要有:獨立、自信、謙和、友愛、合作等積極的心理傾向和依賴、自卑、孤僻、焦慮、膽怯等消極的心理傾向。本文旨在探究幼兒良好習慣培養中的幼兒心理傾向,預防和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態度,探討幼兒心理傾向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促進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影響幼兒心理傾向的因素
1. 環境與教育是影響幼兒心理傾向的決定性因素。缺乏愛和安全的環境,關系淡漠、緊張,很容易使幼兒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穩定、和睦、寬松、平等的環境和氣氛,教師、家長的理解和關愛,有利于幼兒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2.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傾向的影響。寵溺、放任自流、缺少必要的關愛,或不恰當的限制干涉都是幼兒產生消極心理傾向的原因,會導致幼兒不良性格與行為的產生。有的家長常常緊張、焦慮,常掛著嚴肅或愁眉不展的臉;不陪伴孩子游戲,寧可看手機也不愿做孩子的玩伴,這樣幼兒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表現出心情煩躁、內向、沉默、孤僻、反抗等,以示不滿。
二、培養幼兒積極心理傾向的教育策略
1. 滲透于生活教育中,給予幼兒尊重與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及時體察幼兒內心感受,既尊重幼兒的獨立性,又堅持自己的合理要求,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愛。教師、家長與幼兒談話,能起到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對幼兒不良情緒能及時得以調試和消除,讓他們能在積極的情緒下進行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用鼓勵的目光、適宜的鼓勵、良好的情緒、溫情的身體語言、適當的提問等,讓幼兒感受到被傾聽和被關注的情緒體驗;當幼兒遇到挫折、出現過錯時,要注意正確引導。
2. 給幼兒創設一個愉悅的環境,讓他們樂在其中,愿意遵守規則和要求。環境和氛圍對幼兒的心理傾向影響尤其重要。因此,教師要與幼兒共同制定良好的行為規則,要求和規則要適合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及能力水平,明確具體的行為準則,要能使幼兒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制定的行為準則會使幼兒比較容易接受,幼兒通過參與,也比較容易將這些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3. 做幼兒真正的朋友,給予其游戲和交往的空間,耐心地幫助幼兒成長。游戲是最適宜并最能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活動,教師要給予幼兒游戲和交往的空間。在感覺安全和重視的前提下,在和諧的師幼或親子氛圍中,幼兒感受到愉悅,會形成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會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利于將游戲中的禮儀要求和規則意識保持下來,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全人格。
友誼對幼兒的個性心理傾向和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朋友的榜樣作用,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家長要用足夠的耐心、良好的情緒態度做幼兒真正的朋友,發揮良好榜樣作用,幫助幼兒通過觀察到的良好行為方式,逐步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和人際交往規則,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4. 真誠地對待幼兒,正確看待幼兒的行為問題。教師與家長的情緒、態度及對幼兒的主觀評價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傾向。因此,教師應正確看待分析幼兒行為,結合幼兒特點進行心理、情緒上的調適和引導。如發現幼兒有不良行為習慣,應從分析幼兒心理傾向入手,調整期望值,控制焦慮情緒以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采取理解態度對待幼兒出現的行為問題,盡量避免與幼兒對立。
5. 教師和家長攜手共育,教育理念和方法交流要互通,步調要一致。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行為要求應相同和步調一致,應通過家委會等相關教育講座,提升理念,明確角色,發揮教育作用。教師與家長要對幼兒進行支持和鼓勵,應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幼兒的優點,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這樣幼兒就會感到被信任,就會產生相應的安全感,其情緒、行為的協調性也就比較和諧。
家長和教師保持良好、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幼兒傾注良性情感,以愛與關懷努力營造有利于幼兒積極心理傾向的環境,可以消除幼兒的緊張、不安、恐懼與焦慮,使幼兒的積極心理傾向得到充分發展,促成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幼兒良好習慣培養中幼兒心理傾向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4]GHB1240)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