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青年學生的高自殺率令人痛心。壓力過重和學校教育人文精神的流失是兩個重要原因。占據教育主陣地的學校課堂必須擔負起生命教育的重擔。因學科特點,語文課堂必然是生命教育的前沿陣地。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生命的感受。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前兩天,女兒打電話來,告訴我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她所在的大學又有人跳樓了,死了。原因是殉情。我心里一驚!然后她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怎么我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跳樓啊?”女兒這么說,是指在她剛剛畢業離開還不久的高中,一所重點高中,兩年前也有一個學生跳樓死了,原因是期末考試被發現作弊。幾年前在她就讀的初中學校,某學期開學前一天,突然有一個學生跳樓,留下遺書說,因為沒完成假期作業。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但近幾年,從大學到中學,乃至小學,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生,且有上升趨勢。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社會給予當今青少年的壓力過重。第二,社會風氣浮躁、學校人文精神流失,造成當今青年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這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對當前嚴峻形勢,我認為已經到了必須關注青少年心理危機和生命意識問題的時候了。作為教育人,我們必須反思一個嚴肅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在哪里?我們的教育是否有缺失?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認識生命的本質、珍惜自己的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是當前教育中絕對不能回避的問題。要學生愛惜生命,生命教育絕不能缺席。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占據教育主陣地的學校課堂應該承擔起這個重任。
生命教育,可以定義為通過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熱愛生命,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它是一種人文教育、精神教育,一種喚醒心靈的教育。它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生命智慧,激發人的生命活力,開發人的生命潛能,創造人的生命質量。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把教育過程變為具有價值意義的生命享受。
語文課堂,因其學科特點,必然是生命教育的前沿陣地。語文學科的特點也決定了它帶給學生的是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有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有深沉渾厚的人情美,有可驚可嘆的人性美,有深刻雋永的理性美。語文的世界是繽紛絢爛的:有屈原的行吟澤畔,痛苦徘徊;有陶淵明躬耕南山,愜意舒適;變形后的格里高爾的可憐可嘆,恐懼絕望;阿Q的自輕自賤,可哀可恨……語文教學就是在學習文學語言知識的同時,欣賞美的景致、感受美的生活、感悟美的生命、體會美的情感、獲知美的體驗,也了解人的內心世界,體驗人間真情的濃烈珍貴……語文教學還能在潤物無聲中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道德陶冶和美感熏陶,提高思想覺悟和審美情趣,逐漸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養成自己的人格,提高生命意識。
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生命教育的途徑有哪些呢?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手段來強化生命的體驗。
一、深挖教材資源,巧妙引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一首純凈無比的詩。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看到文本之內的東西:詩中創造了兩個世界,一個理想的世界,一個塵世的幸福,并用溫暖的話語表達詩人對每一個人——包括俗世中的人——的真摯祝福。但海子卻在25歲最美好的年齡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海子的自殺是堅持了理想嗎?不是,實際上他是既拋棄了理想的追求,又背棄了俗世的幸福,他的行為是令人遺憾的。還可再引導學生看到文本之外的東西:海子出生時家庭很困難,他母親當年想辦法才弄到白糖為他補充營養。巨大的悲痛讓他的母親變得瘋癲起來。無論海子生前多么孤獨、凄涼、絕望,也無論他的精神世界和世俗如何格格不入,他是不是都該充分考慮辛勤養育他的年老的母親的感受?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是任何人任何時代都不可避免的,只有積極面對、勇敢挑戰的人才能最終沖破環境,成就自己。
二、開展比較閱讀,加深思考的深度
《我與地壇》感動了無數青年學子,史鐵生的那句“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使他成為“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我們拿史鐵生與海子來做對比:一個身體殘缺,一個身強體健。一個20歲開始就終身與輪椅為伴,卻留給人類豐厚的精神食糧,贏得了國人乃至世界的尊重。一個天才詩人如此年輕就告別世界,留給讀者更多的是困惑和遺憾。哪一個更有影響力、更能成為青年學子的榜樣,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學習了《屈原列傳》和《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后,我們可以提出問題:你如何看待祖國處于危難時殉國的屈原之死與“北鄉自剄”“為知己者死”的侯嬴之死?圍繞生命主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大義”與“小義”之別、死的貴賤之分,學生的思考就會深刻。開展比較閱讀是有效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善用多媒體手段
善用多媒體手段,用詩歌與音樂完備地表現生命的語言。教材僅以文字為載體,訴說著生命的經歷。如果能將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地引入課堂,將形象化的詩歌或音樂化作文本的背景和氛圍的烘托,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經在教授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整堂課放著哀怨低沉的背景音樂,課件采用了落花飄灑的動態形象,再配上教師哀婉凄清的朗誦,雖然教師沒有過多講析,而是采用了各種各樣的學生朗讀,那份哀怨之美、生命的感動,就始終在課間彌漫、傳遞著了。這種在人生低谷時期成就的文字更具有動人的魅力,這不就是熱愛生命的教育嗎?
語文課堂最有條件將生動的課堂教學與人生教育相結合。適當合理的教學引導,既是警示,也是強調,它可以有效地教育學生,消散籠罩在學生心頭的陰云,塑造出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靈魂。當我們做到對學生生命意識的終極關懷,當我們看到學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熱愛寶貴的生命,我們的自我價值才將得到最大的體現,我們語文教師才真正擔得起“靈魂工程師”的崇高榮譽,得到教師的真正幸福。
作者簡介:侯艷,女,1969年生,大學講師,現任教于四川廣元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方向:中文、語文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