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古典小說教學只單純地側重小說的故事情節、小說三要素、人物性格特征和主題思想的分析,大多是教師按照教案機械地梳理情節、解讀文本,經典作品的文學意蘊和文化價值被嚴重忽視。鑒于此,本文提出“教師創造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小說中的主要氛圍”“善于引導學生與小說中人物角色互換”“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找出與現實的交集”等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古典小說;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識別碼】A
傳統的古典小說教學只單純地側重小說的故事情節、小說三要素、人物性格特征和主題思想的分析,大多是教師按照教案機械地梳理情節、解讀文本,經典作品的文學意蘊和文化價值被嚴重忽視。而且從教學方法方面來看,基本上是“注入式”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揮。本文探討的古典小說教學方法將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切入文本,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深入挖掘經典作品的文學魅力和文化價值。
一、教師創造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小說中的主要
氛圍
小說,作為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形式,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環境則是小說的依托,是人物和情節發展的基礎。古典小說都是以古代的時代背景為基礎而建構的,而今學習的主人卻是來自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中的學生,其間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距離與隔閡。而要讓學生拋開自己的世界穿越到另一個久遠的時代,切身體驗當時的各種場景,這就需要教師創造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小說中的主要氛圍。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圖像、影片等各種現代資源創設小說情境,可以抓住導入環節進行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一開始就“入文”,從當代瞬間穿越到古代,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時地創造恰當的情境,調動課堂氣氛,幫助學生領悟古典小說特有的韻味,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教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播放歌曲《好漢歌》,或者教師自己深情演唱,這更能提升學生們的激情。這種導入為整個課堂奠定了小說所傳達出的感情基調,設置了小說情境,使學生情緒澎湃高漲,讓他們感受英勇、仗義的情懷,激發學習的動力,為接下來整篇文章的學習作鋪墊。
二、善于引導學生與小說中人物角色互換
小說塑造形象的間接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角色互換,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說中的人,設想自己處于人物處境時會有怎樣的想法和行動,做到心靈交換,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人物、理解文本。如《范進中舉》的學習,對于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學生,他們大都有著美好的童年和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是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的;作為現代社會的旁觀者,他們更難真正體會到封建沒落社會中人的掙扎、痛苦的內心。作者塑造的范進形象,是當時特有的產物,而要幾百年之后完全不同時代的學生以第三者的角度通過文本去了解他、認識他,這恐怕很難真正了解這個特殊的范進。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轉換自己的角色,讓學生像孫大圣一樣來個“變身”,把自己當成封建社會的范進。雖然學生們都沒經過科舉考試,沒有那種特殊的經歷,但是對于一般的考試、升學考試等并不陌生。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考試經歷,回憶自己考試考好與沒考好后家長、親戚、朋友們的態度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再想象自己如果是和范進一樣經歷的是決定命運的考試,那時會是怎樣的情景。比如設想自己高考多次失利后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外人的態度會是怎樣,自己的內心又會是怎樣的感受。自己高考中榜了,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那時自己心情又會是怎樣,會有什么反應,親朋好友又會是怎么對待你等等。學生通過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再把自己當成范進,設身處地地去想象他的遭遇,揣度他的內心,與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范進內心的苦,感受到一些親人的冷酷和社會的無情;才能真正體驗到文本所描述的中舉前丈人和社會對其嘲諷的言行舉止的那種內心的刺痛感;也才能理解范進的行為,想象得出范進中舉后狂喜的程度。其實狂喜致癲這不是描述范進行為的可笑,而是對于當時社會的強烈諷刺和譴責,是社會的悲哀。這種角色互換更能感受到范進的辛酸之苦和科舉制度的危害之大,是教學的有效方法。
三、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找出與現實的交集
眾所周知,小說都是虛構的。但它又不完全是虛構,它所展現的內容并非不存在,它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來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是作者在現實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學習古典小說時要立足現實,把握虛構。所謂立足現實,把握虛構,就是要通過文章透視現實,在理解文章虛構的基礎上去審視現實;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找出與現實的交集,讀出對現實有益的東西。如《西游記》雖然虛構意味很重,描寫的是神妖的生活,充滿各種神奇妙想的魔幻色彩,但作者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并非經歷過那種超乎想象的神奇世界,他的創作也不過是現實和想象的結合,作品中塑造的生活和人物在現實社會中也是有其影子的。對于大鬧天宮、叛逆反抗、不受束縛的孫悟空不正和現實社會中那些不受封建束縛、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生活的人雷同嗎?而作者當時身處的社會不正是腐朽衰敗的封建社會嗎?而作品所體現的對自我價值和人性美的追求正是作者對現實不滿而產生的憧憬與向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追求的體現。而我們學習《西游記》并不只是感受作者創造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氛圍,見識作者的想象、虛構水平,而是要在了解表象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和意蘊,在虛構的基礎上把握現實,透視現實,追求其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鄭鈺娜.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究[J].成功(教育),2013(5).
[2]張振強.中學語文的小說教學之我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3(8).
[3]楊厚培.談談中學語文的小說教學[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5).
作者簡介:馬東峰,男,1980年生,滿族,吉林伊通人,博士學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講師。
(編輯:董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