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虎
【摘要】針對新形勢下的教學問題,重新審視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形成新的教學思維,革新教法,適應形勢。
【關鍵詞】新課標;新思維;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的教學是一個讓師生“痛苦”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有了側重點,將學習的重心放在數理化及英語等學科上,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較之語文的學習,其他科目提高成績的速度更快一些,加之語文是一門基礎科目,從小學開始便與學生相伴,學生對之缺少興趣,這直接導致學生視之為“雞肋”學科——“學之無味,棄之可惜”。
針對新形勢下的教學問題,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去設定。所以在上課過程中要多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時內心的靈動,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語文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我結合自己教學中的一些思考,總結出一些好的方法,引領學習感悟新教材,用真情感染學生,用我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比如早讀時間也加入學生的行列,背誦一些我喜歡的古詩詞),并在上課時用優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語言熏陶。
其實我們知道,新課標的新是從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上都作出了改變的,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就有了困難,因為本身教材內容就發生了變化,加之教學環節設計較之我們傳統教學方法也有了很大變化。所以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改變自我,讓自己更加接近學生,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自己只是充當一個輔助者。
一、重新審視教學目標的重要性
新課標下對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提高了,這就逼迫我們教師必須改變以前的那種灌輸式教學方法,能充分地將三維目標適用于教學過程中,所以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體現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
首先,設計教學目標要時刻關注學生。我明確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工作是失敗的,比如我在復習高考名言名句時,就結合2014高考默寫篇目,組織詩歌接力賽,讓學生人人參與,讓他們明白學習古詩詞,既是積累典型語言材料的過程,更是在他們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的過程,帶領學生“品詩文詞賦,悟千古同情”,讓學生在輕松中學習,在愉快中記憶,在創新中提高。同時在我們確立教學目標前,教師必須先吃透教材,能夠駕馭教材,體現導教與導學的有機統一,然后再根據師生的適應能力進行適當調節。
其次,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做人的教育。在新課標下的教學中,我們要更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語文的魅力,讓他們明白只有以知識武裝頭腦,用智慧展示才華,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從而幫助他們處理一些生活中的難題。
再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大膽地創新,比如前面我說的詩歌接力賽,還有辯論賽等形式都可以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形成新的教學思維
新課程改革對我們語文教學是機遇,更是挑戰,如何利用好課堂45分鐘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我帶高三,我們都知道高考復習要求老師必須科學把握高考說明,認真研究知識點,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訓練內容,精選典型例題,分析解題方法、思路、技巧。那么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不同層次學生如何教學的局面,這時我們就要有新的思維,其實是“老”思想——因材施教,對不同能力的同學布置不同的作業,講解也要有針對性。新課改的重心是我們教師要改變舊思想,要相信學生,比如高三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些問題其實他們可以自己處理,所以在講解時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對突出性的問題進行突破。
三、善于在變革中發現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方法的變革,了解語文高考的人都知道,書寫在高考中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少則幾分,多則幾十分。但是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基本很少有人能重視對書寫的要求,這也導致學生因為書寫的問題在語文高考中失分,更是在其他科目中失分嚴重(比如文綜科)。而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學生書寫越來越難看,但是高考對于書寫的要求又非常高,所以我從高二接手時就對練字有要求,可是學生對于書寫的重視確實有問題,到高三的依舊堅持,雖然效果一般,但至少可以讓學生在高考中多得幾分。《高考說明》中明確指出,高考作文要“標點正確,書寫規范”,因此不論是哪門學科都應做到書寫規范正確。所以我覺得在教法革新中,要適應高考的要求,要讓學生認清高考。
其實,高中新課改任重而道遠,而作為高中語文老師的我們,要想讓學生和我們不在語文課上“痛苦”地交流,只有努力去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努力地去接近學生,努力地去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通過實際行動去踐行平等、自由、輕松的教學思維,力爭讓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去自主地學習,從而在提高成績的同時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2000年試驗修訂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陳大超. 研究性學習[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