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銀(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蚌埠 233000)
芻議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途徑①
石成銀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高職院校的責任在于培育能快速適應社會并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課程多樣,體育教學作為高職院校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教育價值非常顯著,尤其是對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對此有極大的幫助作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若方式得當,會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良好的影響,使學生在課程中提升自身的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該文將通過對高職院校教育現狀以及高職體育教學特色做出分析,并對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途徑做出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適應能力培育
社會適應能力是人們進入社會中,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物,身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做出的應變反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人類在社會生存的基本本領,也是人類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有相應的標準和制度。由于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要低于社會的真正需求。而高職院校主要側重于對人才實踐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學中的一部分,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體育教學將如何在高職院校中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做出培養呢?該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時代正在不斷發展與進步,高職院校處于這一特殊時代,社會適應的要求體現了時代對新一代大學生的需求。但是高職院校的前身大多數是由中專升格或者由幾所中專經過合并而組成的,相對于其他本科院校來說,教師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實踐能力不是很強[1]。同時,高職院校在教育模式、師資力量、管理體制等方面仍然帶有很深的中專烙印,沒有將高職院校的特色強烈地體現出來。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高職院校積極地進行觀念和角色的轉變,大力建造適應時代需求的師資力量,已經漸漸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突出。社會正是需要能迅速適應社會并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塑造尤為突出。
體育教學是高職院校中不可或缺的科目,那么體育課程對于院校學生來說,是如何通過課程的學習來達到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呢?
2.1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團隊凝聚力的培養
團隊凝聚力是在社會實踐中,尤其是工作中必須習得的技能。團隊合作不僅僅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同事之間增進感情,達到集體的大融合。在體育訓練中也是如此。體育訓練中有許多團隊合作的項目,包括籃球、足球等。在這些合作項目中,各人員之間實現分工合作和職責分配,以促進目標的達成,這和社會中的合作模式是完全相同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2.2體育教學有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在體育課程中,由于教師對學生職責的非配合任務的分派,在分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排列組合,一組中的人員往往相互都不認識或者不熟悉。但是經過一系列的合作,同學之間不打不相識,往往能培養良好的隊友關系,增強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2]。人際交往能力在社會適應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是適應社會的基本前提,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得到培養和提升。
2.3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自身規范管理
體育教學項目往往存在著一些規則和制度,學生必須通過相應的規章制度來展開體育項目內的團隊合作以及自身能力的發揮。比如在足球中,遵守規則即可順利完成比賽,犯規即被罰下場。在社會中,這個規則是同樣適用的。社會就是一個大型的賽場,并存在著相應的職場規則,學生在體育項目中學到的自身管理能力,在社會中也同樣適用。
高職院校中體育課程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充分利用體育課程的優勢,才能使學生充分學會社會適應的技能,將體育課堂作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訓場。
3.1結合課程特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來說,其目的在于培養適應于社會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在體育課程中,教學目標應與職業需求相符合,依據職業的硬性要求來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使高職教育體現時代特征,與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相符合。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將一些受歡迎的項目引進課堂,使學生的身體狀態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體力智力勞動[3]。同時,根據不同的職業會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對癥下藥,通過體育教學對學生展開體力鍛煉,使學生身體狀態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并產生較強的抵抗力以防止社會勞動帶來的體力疲乏。
在課程安排方面,應打破舊式的單一課程布局,采取具體學生具體對待的教學方式,靈活應變。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采取基礎課程的教學,鍛煉學生基本功的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注重和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指導;對于二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已經打好了基礎工作,所以可以依據自身情況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項目,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則設定選修課,在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上,另外挑選新的課程進行學習,以滿足好奇心,培養學生體能多樣化。
3.2模擬社會情境,與社會生活相對照
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社會意識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在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通過課堂上社會情境的模擬來達到培育目標。體育課程的教學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微型社會的縮影[4]。無論是足球項目、籃球項目還是排球項目,球場即是對社會環境的模擬,每個學生在團隊中都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人相接觸并進行同一個團隊內的分工合作。不僅僅是合作,還有同對方隊伍的競爭等。在體育競技中,每個人都隨機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義務,及時調整心態以與不同的情境相適應。如此看來,體育課程的訓練場就相當于社會環境的一個縮影,體育課堂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訓練場地,創造了良好的
演練條件。
體育教師應在課程中積極為學生創造實地演練的機會,使學生提前感受職場激烈的競爭和合作趨向。在學生進行課程項目時,對學生予以密切的指導,依據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擔當的角色,給予其指點,無論是主力軍還是輔助軍,教師都應該在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競技精神,從而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迅速找準自身定位,積極地適應社會、奉獻社會。
3.3磨練學生意志,提升應變能力
體育課程是對體力以及腦力的雙重鍛煉。學生在參加訓練以及比賽時,不僅僅是對身體素質的磨礪和考驗,同時也是對心理素質的挑戰和鍛煉。在體育項目中,每進行一步都是對生理以及心理的磨礪和訓練,尤其是到達最后關頭,當人的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到達一定限度時,極易崩潰和坍塌,以至于功虧一簣,前功盡棄[5]。因此,體育鍛煉就在于培育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再者,在體育項目的競技中,既有成功又有失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精神煥發,斗志昂揚,失敗的壓力又會使學生彷徨不安,意志消沉。但是必須使學生懂得,既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在飽受挫折的同時,吸取教訓,實現自身的突破和進步。
體育教師在學生遭遇成功或失敗時,也應采取相關舉措,以對學生起到激勵或者鼓舞的效果。當學生在體育競賽中獲得成功時,應對學生予以褒獎,同時教育學生勿驕勿躁,保持平和的心態以迎接往后的困難和挑戰;當學生在競技中遭遇挫折或者失敗時,老師應及時予以安慰和鼓勵,以免學生沉湎于失敗難以自拔,從而意志消沉。學生在體育項目中通過意志力的培養,對于將來步入社會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的提升將有極大的益處。
隨著我國對高更職業教育施以越來越多的重視,高等職業教育也在漸漸發展完善。但是大學生在受到高職院校教育期間,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以及進行實踐演練,社會適應能力應該得到著重的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對于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有著較大的輔助作用和激發作用。我們要善于利用體育教學的優點,使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對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上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以全新的方式培養出更多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琴.試論21世紀高校體育對我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22-23.
[2]張玉娜.體育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才智,2010 (30):18.
[3]吳志剛,孫顯仁,王鵬宇,等.拓展運動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6):42-43.
[4]林克明,黃娟.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6-17.
[5]王華.運動和非運動群體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6):55-56.
作者簡介:石成銀(1963,12—),男,安徽蚌埠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a)-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