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恩施 445000)
對高等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究
楊林
(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 要: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是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載體,因學生身體素質差,體育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原因,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我院通過多年來的實踐,堅持體育課程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需求的理念,開展了結合專業的時代要求選擇教學模塊,重構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切實解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遇到的實際問題,實施體育選項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獨具高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從而提高了體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體育課程改革 素質開拓 教學探究
高校體育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教學方針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同時又是國民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固有屬性決定了高等學校體育的目標必須與學校教育和國民體育的目標相一致。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是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載體,教育目標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21世紀的大學體育除了實施包括生理衛生、心理健康、身體練習、生存自救等教育內容以外,還必須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的綜合性機構,利用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資源與設備先進等方面的優勢,分工協作、資源共享,營造一個全面育人、全面發展文化的健康教育氛圍。現行高等院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體操、健美操、籃球、足球、排球、武術、羽毛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體育教學內容較單一、枯燥,技術性較強,趣味性不足。嚴重壓抑了學生體育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調動不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學院對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究,通過多年的探索、改進和實踐,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獨具高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增高,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的目的必須是對要求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大學生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動手去做,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要有創新意識,要能夠吃苦耐勞,要有團隊合作意識,要有強健的體魄,能夠適應社會。體現“強健體魄、滿足興趣、提升素養、服務專業”的宗旨。
我們將相同的專業分成“職業群”,根據他們在工作中所能用到的基本運動素質,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的內容,因為高等院校學生今后的職業方向基本固定,將來的工作和勞動的特點與其體質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怎樣很好地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握它們之間的規律,怎樣很好地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需要我們體育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為了發展、提高學生的健康狀況和工作能力,所以我們開設了實用性體育課程。
在學習中要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傳統的體育課程對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競技體育觀念深厚,過于強調運動技能和知識的系統化,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規定的過細、過死;體育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等,嚴重影響課程的發展與教學效果。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既要考慮如何使學生有效地獲取運動知識和技能,又要考慮如何運用運動技能的教學使學生實現其他學習領域的目標。為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身體素質條件,為能勝任職業崗位提供基本保證。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培養大學生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未來高校體育改革的方向?!罢n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優勢在于:將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運動與競賽納入到學校教育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健康教育體系。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就會大為高,教學效果就會很好,教學目標也能達到。但也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要從思想上轉變和提高學生對體育的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使課程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興趣,學習終身體育方法的過程。突出體現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有機銜接。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及評價體系上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體現;注重學生彈性學習方法的培養,打破課堂空間條件的約束和限制,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教師首先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思想上轉變學生對體育(身體鍛煉)的各種不正確的態度,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體育不僅對身體有幫助,對學習也是有幫助的,體育的目的,不僅在于養生,還在于衛國,體育的效用在于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壯意志;體育還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能力,如: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等;而在集體項目中還可以培養合作與競爭的意識,同時又在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運動過程中,既可以體現個人的技術水平、組織能力,同時,為了取得好成績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又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
2.2要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由于環境的不同及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學生的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睂W生的個體不同,各個方面的條件也不同,因而所表現出的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同?!笆郎蠜]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結合專業特點和時代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在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大綱指導下改革教學辦法,科學地、合理地安排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訓練密度和強度。
2.3要結合各專業特點和時代要求,重構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當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大學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大學體育課程所有專業使用統一教材,對不同專業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必要的情況下應有創造性地增加一些實用性強的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例如: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在選擇教學內容首先應考慮到她們多是女生,其次是其發展方向是旅游和酒店服務行業。首先應選擇適合女生特點、女生喜歡的練習項目,如:跳繩、音樂伴奏下的韻律操、健美操、街舞等,其次針對其未來職業的特點,增加課外登山活動,體育教學實習等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求索精神,讓學生主動學會學習,
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為了加強我國體育運動的開展,國家教育部在1986年提出了在我國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倡議,20多年來在這個精神的指引下,我國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為提高我國高校運動技術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高校運動隊是高等學校體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院校對外交流,提升院校形象,擴大影響的一種途徑,可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對就業有很大的幫助。如何保持和發展高校運動隊的競爭力,是許多體育工作者在積極探索的問題。我院常年有運動隊堅持訓練,多次參加省內外大學生運動比賽,取得較好的成績。具體做法是在學生課外活動時集中指導,讓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目前學院已經分類成立了體操隊各類球隊。院內每學期都要舉行運動會,讓學生有體驗與學習的機會。以這種形式開展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培養一批體育骨干。同時選派專項老師指導各運動隊開展活動,再在各運動隊挑選優秀隊員集中訓練,代表學院參加各種比賽。
國家教委早在1992年就制訂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要求全國各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大綱要根據《綱要》精神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通過對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研究和實踐,結合體育專業的特點,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取,教學內容的選擇等都需要深入探究。
(1)教學大綱的制定,指導思想是強健體魄、滿足興趣、提升素養、服務專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勇于拼博的精神,為勝任職業崗位提供保證。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從而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教材的選取,在“健康體育、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的思想指導下,結合本地特點選擇教材,編寫教材。
(3)根據學校的場地、器材和師資情況,學生的興趣,就業的方向,選擇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人際互動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團隊精神的時代。如何實現團隊的整體優勢和優勢互補,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分工越來越細,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人與人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困難”,企業、組織和個人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需要團隊精神與合作精神。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環節開展拓展訓練。
(1)體驗與參與。包括團隊熱身和項目體驗,讓參訓學生親身體驗精心設計的各類項目,使學生在體驗項目過程中直接感悟項目的精髓和訓練目的。
(2)分享和回顧。在項目體驗后,培訓教師和學生構建一個充分溝通和交流的分享平臺,就培訓中取得的成就和產生的問題進行探討,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整合和提升。在培訓教師的指引下,通過總結和深度溝通,促使培訓交流綜合化,系統化,以期對工作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4)遷移和作用。通過訓后分享,引導學生把培訓中學到的技能、理念和價值遷移到學習、生活和服務中,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將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到體育課程教學之中。
在確定優化選擇與階段目標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對傳統的“成績評價體系”也進行了系統的改良,實施了“測評結合、優勢互補”的成績評價方式,即測試與平時相結合,根據學生的成績適當有所側重,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定等方式起先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各階段的學習情況加以動態監控,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建立信息反饋,通過學生、輔導員、同行、督導員收集信息,采用電話、QQ、網絡等形式進行溝通,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使我們的體育課程教學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1)場地、器材不足。體育場地器材是學校體育教學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場地器材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高校體育場地和器械的配置方式也不盡合理,已經不能夠滿足高校體育教學。
(2)教學偏形式,缺少實用性。在實際體育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卻過于注重課程的形式,忽略了體育教學的實用性,忽視了課程的難度,學生難以掌握,導致教學改革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3)師資力量不足。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主體,發揮著獨特的教育作用。但高校普遍存在體育教師師資力量薄弱,專業素質、教學水平、業務培訓等方面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使用現代教學資源、掌握前沿信息方面的意識不強。
(4)學生對身體鍛煉的缺乏科學的態度。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身體與心理素質不良的問題,對身體鍛煉的缺乏科學的態度,鍛煉無規律、無計劃,甚至有的極端到無節制,這樣不科學的鍛煉方式對于身體是非常不利的。
(1)對于場地、器材問題,一方面維修現有的運動場地,分階段逐個解決器材問題;另一方面是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增加體育經費,第三是與企業聯營,由企業出資修建運動場地,我們負責管理,實行共創。
(2)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教育要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增加課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努力提高體育課程教學質量。
(3)對于不適合課程要求教學的老師,要安排時間進行培訓,在專業素質、教學水平、業務培訓等方面要盡量達到符合高校體育課程老師的要求。
(4)根據學生體育運動不同,將他們分為不同層次的教學班進行教學。
優化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課程內容,力求課程內容貼近未來的職業生活,改革高等院校體育課程設置模式,吸收各種課程理論的優點,逐步形成體育學科的科學的課程體系是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要根據體育的本質屬性而確定體育基本養成目標。通過體育課程,使學生自覺參與鍛煉的行為習慣,掌握科學地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全面發展身體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表現出良好的人格特征,積極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態度。在保持體育學科的科學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職業實用性身體技能和身體素養的發展,達到發展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目的,對他們就業、創業提供幫助。
總之,高等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改革要以《體育指導綱要》為基
礎,課程體系職業化,課程內容項目化。加強體育課程體系改期的綜合性,注重體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用性,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體現創新性、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沈艷.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路徑探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4(4):92-95.
[2]楊九平.對成都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研究[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4(1):129-130.
[3]楊立春.網絡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思路[J].體育世界,2013(8):37-38.
[4]楊靖.高校體育教學學生多元適應性思考[J].運動,2013(16):79-80.
[5]王林,潘紹偉,金玉,等.高校體育新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體育學刊,2004,11(6):78-79.
[6]陳天霞,等.高校體育教學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改革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3):98.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a)-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