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摘 要: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為了滿足當代社會需求,實現職業院校“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文從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專業教學;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從社會需求人才來看,需要職業院校把“高素質、強能力”人才培養目標落實。目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明顯地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求,通過怎樣的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來培養當代社會需求的金融專業人才是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體系首要考慮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主要是以課時量為標準,專業職稱也是從科研成果和課題層次與數量來考評,對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沒有什么要求,造成“雙師型”師資隊伍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到目前為止,我國高職院校尚未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訓相應的制度,也缺少專門的“雙師型” 教師培養的院校,仍在沿用傳統的基于職業技術示范學院的培訓模式和以普通院校為基地的培訓模式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培訓;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待遇好、業余時間不多,一般都不愿意到高職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老師,從而導致金融專業的老師專業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是缺乏行業和企業工作經歷;也很少有專業技能證書,有的有專業技能證書也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導致現在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
(二)不合理的傳統課程體系。傳統的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涉及的內容方面對計算機、數學、外語、法律、心理學、管理學等缺乏考慮。從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教材內容來看,也只是簡單的把課程習題變成虛擬業務題,實訓仿真不夠,跟不上金融行業和具體工作崗位需求。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不合理的傳統課程體系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高職院校金融行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滯后的傳統教學模式。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兩種傳統教學模式:一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認真地記筆記的“一言堂”式的“一講多記”的教學模式;二是老師在對教材進行簡單的講解的“翻譯”式的教學模式。滯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忽略了學生個性化、主動性和創新性的培養。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來看,這兩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了,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四)單一的教學成果考核方式。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一般都是在一個學期期末組織學生進行課程測試,就是很簡單的把卷面成績與平時形考成績相加,形成一種過于單一的學期教學成果考核成績。這種簡單的教學成果考核方式不能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文化素質的考核。它的存在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高職院校大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動手能力差,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職業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建立完善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教學的措施
(一)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專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把專任教師向“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比如,職業院校要制訂制度,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工資待遇方面適當向對“雙師型”教師傾斜,給專業老師向“雙師型”轉變提供強大的支持;選派專業課程教師到企業或者行業工作一線體驗、觀摩學習,豐富其企業工作經歷,提高他們的實踐工作能力;吸納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實質性參與專業課程開發,做到“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的專業課程;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和一線的優秀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以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要求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拓寬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夯實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全面促進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建成教學和實踐水平高的“雙師型”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二)努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大學生一般都是很有個性,高職院校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式來組織實施教學。“知識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老師只是引導,老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這就要求專業老師和學生處理好教與學關系。比如,老師要充分的利用“作業—答題”的形式來增進師生溝通,要換位思考,體諒學生學習的辛苦,也要學生嘗試上講臺試試,也要他們體驗出專業老師教學的辛苦。做到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體驗交流,端正了學生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專業老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都落實,同時也潛意識的構建好了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加快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在“互聯網+”的時代,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要結合互聯網金融模式要求改革陳舊的課程內容。打破傳統布局,對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規劃,倡導專業教師開發合適高效的課程,比如,開設互聯網金融課程;注重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滲透,要在專業課程建設中充分的考慮計算機、數學、外語、法律、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注重大學生能力培養,強化實踐課程,建設好學生實習基地,要以實際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要求來對現開設專業課程進行構建;在所開設的課程中做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努力構建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寬泛的知識基礎,最終構建成互聯網模式下合理、完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保證和前提是合理科學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目前,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大多以灌輸式的課堂講授為主。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要創新教學方法,大膽、合理的推進“導學式、探討式、案例式、互動式、模擬式”教學模式。比如,在講解“金融服務禮儀”和“銀行綜合柜臺業務”課程時,模擬創設情景同銀行服務引導、大堂咨詢、客戶接待、柜臺工作人員業務操作相結合;在講解“金融營銷服務”課程時把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形式進行調研分析、寫報告和營銷方案,然后組織大家根據評分準則進行打分,通過打分成績來判斷學生金融營銷服務的能力。要通過“提問—計分”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通過案例教學、相互討論、模擬實操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熟悉金融行業一些工作的業務流程,并達到對所學的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奠定好基礎。
(五)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成果考核方式。考試是課程改革的最后一個環節,“授課形考成績+試卷卷面成績=學生成績”這種簡單教學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模式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要用行業和崗位的要求選擇靈活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的考核,做到注重過程考核、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相結合以及大學生職業能力考核。比如,在“銀行綜合柜臺業務”課程考核時,按照教育部金融行業指導委員會銀行綜合柜臺業務大賽的要求進行“競賽—考核”;在“金融服務禮儀”和“金融營銷服務”課程考核時,按照教育廳金融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抽查要求進行即:“抽查—考核”;在其他有實訓的專業核心課時,突出動手能力,按照考試卷面成績占30%,平時學習占
20%,實訓占50%比例來考核;要正真的做到“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靈活的教學成果考核方式。
參考文獻:
[1] 董華.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教學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3年第2期
[2] 史煥平,廖繼勝.金融學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的若干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