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平
摘 要:本文先是簡單講述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內容、表現特征和產生原因,繼而又關于構建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進行思考,提出從思想認識、制度建設、加大會計監督力度等方面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相關問題概述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內容。財務風險伴隨著單位財務活動而產生存在,是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因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涉及面廣,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在不同業務層面財務風險都客觀存在著,其中包括預算業務管理風險、收支業務管理風險、資產管理風險、政府采購業務風險、建設項目管理風險、合同管理風險等等,風險的存在為單位的正常經營發展帶來一定威脅。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表現特征。財務風險的表現特征主要包括客觀性、全面性、不確定性以及收益與損失共存性四方面。客觀性即財務風險伴隨單位財務活動而產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客觀存在,人們無法回避它,更無法消除它,只能通過有效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等措施來降低風險,卻不能完全消除。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于單位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不確定性主要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可能發生的范圍、程度等是不確定的。收益與損失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風險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風險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二、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因素分析
一是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欠缺。行政事業單位具有非營利性和公共服務性特點,相關財務管理人員大多也只是按預算對財政資金進行收支管理,即使存在財務風險也不用自己承擔,覺得風險管理完全是與已無關的工作,風險意識非常淡薄。二是內部控制不完善。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之上,內控建設不能包括單位全部業務部門和下屬單位,在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內部控制方案設計上往往與信息系統功能不能相互銜接,造成授權審批、流程控制、議事決策等方法脫離于信息系統中,很難實現自動控制。 三是內部財務關系混亂。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現象,在資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權責利不明確,增加許多財務風險,還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安全無法保證,從而加大單位財務風險的產生。四是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中,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屢禁不止,導致決策失誤時有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五是預算管理意識淡薄。預算編制不科學、超預算支出嚴重、預算執行缺乏嚴肅性和權威性、沒有預算決算分析等因素也是造成財務風險累積并爆發的重要原因。
三、關于構建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的思考
(一)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責任。 行政事業單位應擺脫經濟制度的影響,上至領導,下到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提高財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責任,特別是單位管理層,應當采取積極支持的態度,直接參與本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過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證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有效開展和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不但是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者,也是單位員工的榜樣,必須帶頭防范財務風險,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勵獎懲機制,充分調動每位員工的風險防范和責任意識,努力降低單位經營風險。
(二)加大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監督力度。行政事業單位應統籌紀檢監察、審計部門力量,做好單位內部控制監督與評價工作,及時糾正內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及違法行為。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成立專門的內部控制職能部門或者確定負責內部控制建設和實施的牽頭部門,充分發揮財會、內部審計、紀檢監察、政府采購、基建、資產管理等部門或崗位的作用。監督部門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監督和檢查工作,把會計制度的有效執行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單位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配合單位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實施內部控制監督,加強財務工作的監督檢查,控制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保證行之有效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對審計查實的問題,進行審計督辦,要跟蹤檢查審計報告中要求被審計單位糾正、整改的問題是否按規定的時間進行整改、落實。
(三)從制度上建立風險防范體系。行政事業單位應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明確權責利關系,健全財務風險控制機制標準,增強部門的自我約束力,強化員工的財務風險控制意識。為了充分達到對財務風險的發生時間、范圍和程度都可以進行有效預測及量化的目的,有必要建立科學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財務風險通過各種指標所組成的指標體系進行有效的量化,以便對財務風險進行一個較準確的估測。此外,行政事業單位還應重視財務數據的信息傳遞鏈條,通過制度建設提高資金管理安全和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在資金上要加大對業務控信息系統的建設的投入,對現有信息技術進行充分的評估,并加以不斷的改進,進而在技術上提高財務風險防范能力。還要尋找風險控制點,并對重點區域和節點進行重點風險監控,以規避可能發生的操作性風險,保障風險管理的有效及監控措施到位。
(四)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性直接影響對財務風險管理的控制。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首先要增強對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的意識,并適時的提高其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的能力;同時,還應當切實加強員工業務培訓還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素質。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從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開始,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嚴格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管理、指導和監督工作,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綜合水平,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性,為完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提供保障。
(五)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事前評估和預警機制,保持預警系統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行政事業單位要加強對財務風險進行事前控制。如果在風險發生前就發現問題并進行很好的監管,能大大降低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經營活動中要做:一,對在經濟活動中存在的、尚未被發現的各種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和評估,對財務活動日常工作各環節的經常性監控,形成點面結合、動態監督的新形式,加強對可能發生財務風險的關鍵環節的控制,如對財務決策權的制約、對資金收支的監督等。二,善于運用專業的技術和現代化的手段,對財務風險進行充分合理的衡量與檢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適合本單位財務特點且行之有效的預警指標體系,不斷淘汰不適用的指標,增加能反映問題的新指標,以保持預警系統的有用性和先進性,構建符合本單位事業發展的風險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三,提高財務人員在處理一般風險事項和意外風險事項時的應變能力,并綜合運用各種風險控制的方法及手段,以達到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與控制的要求。此外,還可通過定期編制現金流量預算為單位提供現金可用度的預警信號,或是根據單位財務報表計算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對照標準對指標結果進行評分,根據評分結果識別財務風險水平,采取預防性控制,防止風險的發生或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行政事業單位防范財務風險的幾點思考.時代經貿 2014.10
[2] 歐秀梅.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預警方法建立的探討.現代商業.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