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林
【摘 要】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中不明確的角色定位不清楚;高校未能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的整體優勢;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要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必須堅持走產學研道路,明確定位、突出特色、自主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整合科研資源,形成科研團隊,加大成果轉化力度,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提高成果轉化水平。
【關鍵詞】高校;區域;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高等學校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科學定位、彰顯特色,主動融入
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積極推進布局結構的調整,以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高校科研工作要在國家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中找準定位,納入全社會的宏觀體系內進行大循環,不能局限于在高校內部進行小循環,不能“一刀切”。具體到高校的類型來說,地方高校如果是以教學為主的話,就要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開展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活動;地方高校如果是以教學研究型為主的話,就要與所在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把學校自身的發展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規劃之中,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開展應用導向的研究和技術開發;地方高校如果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話,應按照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系統中的核心力量為標準,強化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高校在辦學思想上突出鮮明的“地方性”,“地方的”才是全國的。在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用自身的辦學特色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才能有發展的空間,也才能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整合資源,協同創新,強化產、學、研之間創新資源的聯動
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隊伍,培育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目前,高校科研活動由于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和凝聚機制,基本上處于一種“散兵游勇”的狀態,高校科研“作坊式”運作的困境仍然存在,沒有形成團隊效應。團隊成員之間信息溝通不暢,整合比較困難,形成合力更是困難。科研創新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團隊之間、團隊成員之間的共同作用、協同工作,這恰恰是目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并執行好創新團隊支持計劃項目, 以重大項目牽引,以重點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創新平臺為依托,力爭培養和匯聚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骨干,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帶動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要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真正地把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和用好人才等工作落到實處。
三、面向市場,投資多元,加速科技
成果轉化步伐
要根據市場需求,在選題、立項上要以各級政府的項目指南和招標項目為基本依據及重點。根據學科優勢,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項目,開發新產品、挖掘潛力、完善技術,到生產第一線了解企業需求,從生產中找課題,以自己的優勢參與競爭。在外部環境的建設上,高校科研人員包括科技管理人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及時地把科研計劃和方向調整到同經濟、生產有機結合的軌道上,使科學研究與相適應,深入生產第一線,及時了解和掌握經濟、生產領域的動態和市場情況。同時要積極地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平臺,把轉化隊伍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內部環境的建設上,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定標準等方面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充分體現從事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這一智力型勞動的價值和貢獻。
參考文獻:
[1]曾理,付宇,陳一君.區域產業發展科技支撐能力指標體系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2]鄧草心.高校在學習型區域創新中的作用研究[C].武漢大學,湖北武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