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少華
摘 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教學方式也應該做一些適當的調整,充分做到以人為本,凸顯語文教學的包容性。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這是很多老師教學努力的方向。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標的新要求,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課的經驗來看,探究性學習對初中生來說很適用。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他們腦洞大開、激發(fā)潛能、激活記憶。開啟心智的窗戶,走進曼妙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初中;探究性學習;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學習,現在看來,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標下的教學方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重新還給了學生,這一點在教學中是重大突破。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注意,比如說,課堂探究脫離生活實際,這是不可取的,老師在設置探究題目之前就要先估量好它的探究價值,以便讓探究更有意義。探究還需要感悟作為基礎,在思想上增加厚度才是我們探究的目的。
一、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探究性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積極思考與創(chuàng)新,老師的提問需要吸引同學們的眼球,讓同學們積極配合,我們需要多樣化的方法,在這里,我跟大家推薦一個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這對于多媒體教室來說并不困難,比如說《口技》一文,我們可以提出的探究性問題很多,在此以探究文章藝術手法為問題的切口,我們知道在這個問題上并不好談論情境的問題,但是也不是不可以突破的,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找到有關口技的視頻,讓學生體驗口技者的技術,在此同時,帶著問題去思考文章的藝術手法,為什么沒有寫口技者技術如何高超?文章又是以怎樣的手法凸顯主旨的?我想,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產生一種強烈而積極的探究欲望。也許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老師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2.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
對學生的尊重不只表現為課堂上的平等,我們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試想一下,一節(jié)課中,如果只是老師的自編自導自演,那么這還是教學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基礎之上,因此,需要我們轉變角色,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我們還需要信任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著巨大的潛能等待我們去挖掘,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此時不應該急于去告訴學生下一步應該怎么做,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觀其變,我們要選擇相信他們是有能力突破問題,畢竟全班同學的智慧是無窮大的。通過自身努力,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我想這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3.課堂留白,傳授學生探究方式
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會把握課堂的每一分鐘,生怕漏掉了什么知識點,但是,我們發(fā)現這樣的課堂是被廣大學生所反感的,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性格比較倔強,如果他們不太喜歡你講課,那么這節(jié)課你說再多也是白費口舌,所以找對方法,對癥下藥異常重要。當我們拋出一個探究性問題時,我們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們不要急著索要答案,不經過認真思考的答案,不是我們所要的,那么這個探究也沒有什么意義。所以,給課堂留白,可以顯示出一個老師的深度。當然在課堂時間并不是那么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問題留在課后,也方便同學們在課后查找資料。前人就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會學生很多的知識點,還不如教會他們如何利用手中和身邊的資源,這樣才能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探究要講求策略
1.用感悟作基礎
語文課堂的探究性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作為支撐,在進行問題的探究時,學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探究題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自己的論點能找出相應的論據,那么我們就應該認可學生的探究結果。感悟也不是人人都相同,初中生是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感悟,在完成探究后,最好寫上一篇探究報告或心得,當然,這不適合高頻率的出現,畢竟初中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寫出來,在此,就看各位老師具體的操作方法了。
2.探究要富有挑戰(zhàn)性
之所以稱為“探究”,是有值得探索和借鑒的地方,我們老師在提出探究性問題之前,就應該考慮以下因素:(1)是否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2)是否傳遞一種正能量?(3)是否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4)是否值得我們去探究?這些就決定了我們探究的問題要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比如說,我們學習完陶淵明的詩歌后,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探究性學習。“陶淵明歸隱的生活方式與當今社會提出的中國夢是否沖突?”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探究,和當今社會主流接軌,也很富有挑戰(zhàn)性,思維的寬度和厚度都具備。在進行問題的探究時,我們也可以把學生分為兩個組,也就是正方和反方,讓探究升級為辯論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有利于探究的橫向和縱向發(fā)展。
三、探究性學習要深入貼近生活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活動時,要把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感覺答案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才有話可說,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對于剛進初中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在理解上不容易抓住作者的情感,學生也許只會把重心放在爸爸去世這一情節(jié)中,而文章真正要表達的是“我”在慢慢地長大。對此,我們在一開始就應該拋出引導學生的話題:“同學們,你們長大了嗎?你覺得擁有怎樣的經歷才算長大?”這個問題可以把文章的主旨信息包含在內,同時也是與每個學生的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每個學生有不一樣的生活經歷,可以分享的故事有很多,這樣,自然而然地進入文章的學習,“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成長歷程。”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性探究學生是很樂意接受的。無需多少華麗的語言,用每個人的經歷說話,同學們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生活。當探究學習脫離生活實際,那么一切結論都是海市蜃樓,真正的探究要做到來源于生活,最終結論服務于生活,這才是我們探究性學習的意義所在。
總之,語文課上少不了老師生動的語言,也不能缺乏老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探究性學習,說起容易,做起難。在實戰(zhàn)操作中有很多情況是我們不可預料的,但是,我們依然要堅持新課標要求,把探究性學習貫徹到底,用一份信念和熱情去感染學生,把學生帶進我們所設的情境問題中積極思考。更多探究性問題需要學生自主完成,老師只需傳授一定的方式,把課堂交給有想法的學生,從而引領學生走進語文課那片大草原,感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幻旅程。
參考文獻:
[1]張麗艷,孫邵立.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5).
[2]高桂清.善于發(fā)現,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案例[J].新課程:中學版,2008(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