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寧
誰害了“最年輕院士”?
文/夏寧
一般來說,警察遇到命案,破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判定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是誰害了他?
前不久,中國農大教授李寧因涉虛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捕。52歲的李寧被稱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院士”,曾承擔“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課題。2012年4月,審計署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李寧位列其中。(《新京報》2014年10月10日) 最后的審判會是什么結果,不得而知,但可以基本斷定,他即便罪不致死,牢獄刑罰是跑不了的。本來他是一個非常有希望沖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這樣一來,其政治生命、科研前途怕是要畫上句號了。為其扼腕嘆息之余,我們不妨也問一句,究竟是誰害了李寧?
無節制貪欲害了“最年輕院士”李寧。舊時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悲的是,李寧盡管身為“最年輕院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沒能逃出這一規律。其實,他根本不缺錢,他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科技部“863”計劃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每年的獎金、補貼都多達百萬元,可他卻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一次次伸手,巧立名目,變相撈錢,把國家的科研經費變成了自家的取款機。于是,這一疊疊厚厚的鈔票,鋪就了他走向毀滅之路。
驕傲張狂害了“最年輕院士”李寧。李寧是國內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曾培養出中國第一頭體細胞克隆豬,后來獲得榮譽無數,頭銜無數,到哪里都是
掌聲喝彩,聽到的都是贊揚肯定,面對的都是笑臉可掬。于是,他陶醉了,自得了,聽不進不同意見了,對領導和同事的提醒置若罔聞,自以為有著名科學家的金字招牌,誰也奈何不得他。可是,沒想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科學家觸犯法律照樣難逃法網。本來,一個科學家理應耐住寂寞,埋頭苦干,低調做人,謙虛謹慎,他卻自認為勞苦功高,貢獻突出,因而視黨紀國法如同兒戲,組織規勸當成耳旁風,濫用職權,胡作非為,毫無顧忌,盛氣凌人。西諺說:上帝要讓他滅亡,就先讓他瘋狂。已經驕傲張狂到忘乎所以的“最年輕院士”,就這樣一步步踏入了雷區。
制度漏洞害了“最年輕院士”李寧。李寧的貪欲與狂妄固然是他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現行的科研資金在申報、發放、監管、審核等環節無漏洞可鉆,那些心懷貪欲者又怎能屢屢作案成功?平心而論,作為科研人員,在大把的科研經費面前,理當嚴于自律。但若僅靠自律,而不從制度層面進行設防,扎緊籬笆,那些高智商的科研人員只要稍微動動腦筋,便可直接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這誘惑呢?因而,我們固然要嚴懲李寧之流科研敗類,更應完善嚴密現有科研資金發放管理制度。這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科研經費能用到實處,更是為了防范和挽救李寧這樣的科研人員。
還可以說行政審批權力配置不科學害了他,監督不到位害了他……但說到底還是他自己害了自己。有那么多科研人員都喜歡多掙錢,也都在現有尚不健全的法規制度下生活,可為什么人家就能潔身自好,常在河邊走而不濕鞋?道理很簡單,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物必先腐而后蟲生,李寧的所作所為的結果,完全咎由自取,自作自受,這就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