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重慶 401520)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①
周靜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401520)
近年來職業倦怠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作為職業倦怠高發人群,在中小學及高校表現尤為突出,對社會發展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消極影響。該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情況進行分析,分別從社會、學校、組織和個人等角度剖析了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并對此提出了緩解策略及干預手段:重視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為體育教師創建良好的發展平臺,激發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加快體育教師專業化進程步伐,為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完善進行積極的補充;加強體育教師師資自身建設。
體育教師 職業倦怠 成因及對策
據相關報道指出“高校每學期超過半數的教師都會在實際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高職高專院校約五成副教授、講師、助教認為‘個人職業成就感低’導致他們產生職業倦怠情緒”體育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群體的組成部分,加上職業的特殊性,自然職業倦怠現象較為嚴重。更有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教齡越長,學歷越高,職稱越高,職業倦怠發生頻率也越高更為嚴重。職業倦怠不僅嚴重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而且必然會對正常的學校科研和教學水平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對社會發展及學生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進行剖析,發掘其原因,尋找對策,為高校體育教師身心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參考意見,為緩解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提供可行的干預措施及手段。
“職業倦怠”(b u r n o u t)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人對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感到厭煩,產生一種身心疲憊的心理狀態,導致自身潛能難以充分發揮,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下降,這種狀態就是職業倦怠[1]。職業倦怠對工作表現出來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冷漠,消極。體育教師因工作環境和自身專業的特殊性,所表現出來的職業倦怠主要體現在教學無耐心,對工作缺乏活力與激情;成就感不高,對前途感覺無望;對他人漠不關心;對工作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內驅力缺乏;更為嚴重的就是體育教師人格解體,減少或拒絕跟學生接觸,對學生表現得好無耐心可言。可見在體育教師的行為中廣泛存在著職業倦怠的現象。
2.1社會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的缺乏易導致職業倦怠[2]。隨著社會的變遷,導致人們對價值的認識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這種變化導致的教育體系變革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跟要求,認為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素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被賦予了對學生意志的鍛煉和能力的提高。然而在眾多人眼里,高校教師不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也應該算之一。體育教師作為高校教師中的一員,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職業認可度非常之低,盡管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再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均衡發展,卻恰恰忽略了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家長認為只要學生學習好就行了,身體素質可以忽略。家長的這些看法或多或少的影響著體育教師的工作心情,這種長期不被認可和尊重的職業難免導致體育教師產生抑郁感,對工作表現的不夠認真,進而慢慢失去對工作的熱情。這種缺乏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局面久而久之會導致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2.2學校原因分析
(1)體育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是一個多角色的職業,如家長代理人、學生的楷模、知識傳授者、組織管理者、朋友和知己、心理保健醫生等[3]。若體育教師自身職位定位不清楚,必將導致自身認識錯亂,對應當承擔的工作或履行的義務喪失了進取心跟責任心。這也是導致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2)部分高校將體育課最為副課來看,學校的科研重點也不會著重放在體育學這門學科上,把學校的體育課只是看成了該校課程組建的一個很小部分,這種不被看重的結果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師的資薪水平。在這種于其他學科相差甚大的情況下,體育教師難免心里不平衡,進而表現出消極應對。
(3)由于學校對體育教師專業不重視,工作不認可,不管自己多么努力,專業知識如何的好,付出的成果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這一系列因素導致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受到打擊,此外,教學環境、條件及教學評價機制無不是導致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影響因子。
2.3組織原因分析
若想在該領域不斷的超越自己,教師必須在職稱晉升,考核評比和科研方面大下功夫,然而這些硬性的指標無不是給每位教師出難題,包括體育教師。但這些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現今各高校建立了嚴格的聘用機制,這一系列的條件必將導致競爭加劇,致使體育教師面臨資源減少的威脅。對于那些資源儲備匱乏或者保護能力較弱的體育教師而言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弱他們一再的經歷資源喪失時,職業倦怠自然而言的就會顯現出來。
2.4個人原因分析
職業倦怠雖然在高校中比較常見,但并不是所有的體育教師都會表現出職業倦怠,這種情況還跟體育教師的個人因素有直接關系。這種個人因素包括個性原因跟身心健康原因兩個方面,首先,體育的表現形式主要來自身體練習,這種專業的特殊要求,勢必賦予了體育教師喜好動的形象個性,但也有不好的一面,競爭意識太強,易導致沖動、暴躁等行為的發生,當體育教師對自身的期望過高,進而瘋狂投入工作以求達到目的,若最終結果反差太大,就會自暴自棄產生職業倦怠;其次,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若體育教師在工作或生活過程中沒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態,或是對心理健康的認知不夠,這樣或多或少的就會出現一些與工作有關的不合理信念,進而常常忽略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給自己內心增加額外的負擔,這樣一來體育教師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另外,部分體育教師由于多年從事體育運動訓練身體留下創傷等職業疾病也是導致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又一原因。教齡越長的體育教師,長年累月的工作,伴隨著體能的下降等等原因導致身心交瘁等癥狀也是職業倦怠的誘因。
除了上述兩種影響因素外,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也是影響因
義務提供等。[3]學校要保障殘疾、體弱多病的學生的體育活動權利。武漢工程大學專門為這類學生提供保健課程,確保各類學生的體育權利不受侵犯。
3.4侵犯學生參加群體活動的權利
《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第十一條規定:“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促進中華優秀體育文化傳承創新。學校成立不少于20個學生體育社團,采取鼓勵和支持措施定期開展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傳統和特色。開展對外體育交流與合作。通過校報、公告欄和校園網等形式,定期通報學生體育活動情況,傳播健康理念。”[4]有的高校把學生群體活動流于形式,走過場,侵權了學生獲得課外體育活動的權利。
4.1進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學生體育權利保護的法律法規
國家應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高等教育法》進一步完善,增加保護學生體育權利的內容,并提出權利受侵害的救濟手段和措施。建立高校體育運動委員會領導下的權利救濟申訴、仲裁、調解制度,為受侵害學生提供救濟途徑。
4.2加強宣傳,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學生體育權利自我保護意識
通過學校網絡、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形式廣泛宣傳國家體育法律法規,拓展學生對自身體育權利相關規章制度的了解,提高學生對自身體育權利的認知水平。加強依法治校、依法興體工作,把學生體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
4.3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學校體育工作的地位
要因地制宜,加大體育教學改革的力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宣傳和引導,把依法治體作為高校體育改革的根本原則。高校在公共體育改革的過程中應始終把依法治體工作作為推進改革的根本原則,樹立保護學生的體育權利就是在改革意識。
[1]曲宗湖.狠抓落實講究實效,談新世紀學校體育改革的三項任務[J].體育教學,2000(1):1,6.
[2]秦亞洲.中學生體育怎能“臨陣磨搶”[N].中國體育報,2003-04-03.
[3]陳華榮.我國體育權利概念認識、困境與發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6):499-503.
[4]胡冠氟,陳靜,王忐紅.“體育法”的權利制度及其完善[J].科技咨詢導報,2007(27):127-128.
G807.01
A
2095-2813(2015)12(b)-014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46
①周靜(1987,5,4—),女,漢,湖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體育教師,研究方向:體操健美操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