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宗
腸道寄生蟲常見的有線蟲(如蛔蟲、鉤蟲、蟯蟲、鞭蟲等),吸蟲(姜片蟲等),絳蟲(豬絳蟲、牛絳蟲等),其中以線蟲最為常見。凡以驅除或殺滅人體寄生蟲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驅蟲藥。本類藥物大多具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時應謹慎。
常用的驅腸蟲藥有哪些
甲苯咪唑(安樂士):為高效、廣譜驅腸蟲藥。對蟯蟲、鞭蟲、鉤蟲和絳蟲及類糞圓線蟲感染都有良好的療效。主要用于驅蛔蟲和鉤蟲,以及多種寄生蟲的混合感染。
左旋咪唑(驅鉤蛔):為廣譜驅蟲藥,對蛔、鉤、蟯蟲均有效。主要作用于蟲體的神經系統,引起蟲體肌肉強直性麻痹(即暫時昏迷),不能牢固地吸附于人體腸壁,而被有節奏的腸蠕動隨糞便排出體外;故服藥后第二天最好加服瀉藥,以利于排出蟲子。服藥2~3天后,在大便中能看到許多死的、或半活的蟲體。
腸蟲清(丙硫咪唑、阿苯咪唑、“兩片”):具有廣譜、高效的特點。不但可殺滅常見的蛔蟲、鉤蟲和蟯蟲,而且可殺滅大多數驅蟲藥不能殺滅的鞭蟲、吸蟲(姜片蟲等)、絳蟲(豬絳蟲、牛絳蟲等)、囊蟲和圓線蟲等。成人和2歲以上兒童均為2片(故名“兩片”)。口服后95%不被腸道吸收,24小時內隨糞便排出體外,副作用小;吸收入血的5%藥物可在肝臟內迅速代謝,48小時內隨尿液排泄。因此腸蟲清不會在體內蓄積中毒,使用更為安全。殺蟲機理為:進入消化道后,被腸道中寄生蟲吃掉,蟲子吃了藥物后,抑制了蟲體腸壁細胞胞漿微管系統的聚合,阻止蟲體吸收葡萄糖和其他營養物質而活活餓死;同時腸蟲清對蟲體還有破壞和分解作用,故服藥后在大便中看不見完整的蟲體。
噻嘧啶(驅蟲靈):殺蟲機理為麻痹蟲體神經,使之不會活動而安全地排出體外,故不會引起膽道或腸道梗阻;對蛔蟲、蟯蟲、鉤蟲均有效,對鞭蟲也有效。注意不能與驅蛔靈(枸櫞酸哌嗪)同服,它們之間有拮抗作用。
驅蛔靈(枸櫞酸哌嗪):傳統幾十年的老藥。小兒用“寶塔糖”,主要用于驅蛔蟲;服藥后第二天最好加服瀉藥,以利排出蟲子。應檢查糞便,未根治者應再給予驅蟲治療,第二療程需間隔1~2周以上。
復方甲苯咪唑(速效腸蟲凈):為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的復合物,分別含有100、25毫克,是高效、廣譜驅腸蟲藥。它對蛔蟲、蟯蟲、鞭蟲、鉤蟲和絳蟲及類糞圓線蟲感染都有良好的療效。
除了西藥,還有一些中藥類驅蟲藥
使君子:殺蟲消積。用于蛔蟲、蟯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榧子(別名香榧、玉榧、木榧):用于多種腸道寄生蟲病。也可用于肺燥咳嗽證情較輕者。
貫眾:用治絳蟲病,可配檳榔、雷丸等藥;清熱解毒,可治感冒、痄腮、瘡腫及熱毒斑疹等。
鶴草芽:治療絳蟲病。對絳蟲的頭節、體節有致死性痙攣作用。
南瓜子:治療絳蟲、蛔蟲、蟯蟲及血吸蟲病。
苦楝皮:有驅腸蟲作用,但應與其它驅蟲藥合用。
雷丸:有驅蛔蟲、鉤蟲和絳蟲作用。
藥師特別告誡雖然驅蟲藥是OTC藥物(非處方藥),但近幾年驅蟲藥的應用中,出現過若干例嚴重的不良反應。特別是三種咪唑類驅蟲藥可引起腦炎綜合征,臨床初期反應為頭痛、四肢酸脹、緘默少動、情感淡漠和記憶力減退等精神呆滯癥狀;甚至可能出現意識障礙、思維抑制等。此副作用為遲發反應,一般用藥10~40天才出現,雖出現率僅為幾萬分之一,但仍不能放松警惕。所以用藥前應先去醫院就診,用藥劑量、療程應嚴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