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平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重慶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開展與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張紅平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重慶市40多所高等院校中的10所高校的健美操課程開課情況、教學現狀、師資隊伍現狀、學生學習現狀等開展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進一步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并找出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提出相應對策,旨在創新健美操教學方法與手段;使重慶市各高校健美操課程在開展中能夠更加科學有序。
重慶市 普通高校 健美操 課程
健美操自上世紀傳入我國高校以來深受廣大師生歡迎[1]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技能及美學教育等方面都會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學者對高校健美操課程關注較多,如教學方面有郭德敬、呂慧青;教學手段和方法方面有李云勇、姜波;還有部分老師對課程整體進行研究如王光炎、何雪蕓[2]。從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健美操課程雖然已經趨于成熟,但在各大高校開展的時候還是會出現教學方法不夠合理,師資力量不足、場地器材不夠完善等等多方面的問題。該研究通過對重慶市高校健美操課程開展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目前高校健美操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旨在使重慶市各高校健美操課程在開展中能夠更加科學有序。
1.1 研究對象
以重慶市10所高校為研究對象:一本院校4所:西南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語學院;二本院校3所: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高職專科院校2所: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獨立學院1所: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5]。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
發放教師問卷20份,平均每個學校發放2份,回收20份,有效問卷20份,發放學生問卷320份,平均每個學校發放32份,回收問卷315份,有效問卷300份。
2.1 重慶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的開設情況調查與分析
2.1.1 健美操選修課開設情況調查
據調查得知:重慶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開課率達到80%。說明重慶市各高校的健美操課程普及程度較高。
2.1.2 組隊參加比賽的情況及經費來源
該文通過問卷形式對重慶市10所普通高校20位健美操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各高校對健美操的重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學校專項訓練費提供率達84%;企業贊助及其他來源各占8%;體育產業創收與自費都無一學校利用,得出結論,健美操運動隊訓練經費來源單一,幾乎靠學校經費贊助,沒有外來經費的贊助將制約著健美操在高校中的發展。
2.2 重慶市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現況調查與分析
2.2.1 健美操教學內容
根據調查得知;重慶市高校健美操教師選用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大眾鍛煉標準套路占100%;活力健身操占90%;步伐及形體占75%;自編健美操占30%;選擇其他的只占20%;競技健美操的選用幾乎沒有。總的來說,各高校健美操教師都是選用較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而沒有加入時尚流行的尊巴、body jam、FOC等作為教學內容,這務必阻礙健美操的發展。
2.2.2 健美操教學手段及方法
據調查得知,采用傳統;錄像;傳統、錄像相結合等教學手段的高校健美操教師分別占85%;40%;30%;只有20%的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5%的教師選擇了其他。他們在教學中幾乎都是采用講解示范法,對于無基礎的學生來說,很難掌握動作的要領,將達不到教學效果。
2.2.3 健美操教學側重點與考核評價
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20位高校健美操教師中;認為身體形態、表現力、基本步法、無氧耐力和專項素質最為重要的分別占35%;25%;20%; 5%。注重完成動作的質量的教師將近一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合作意識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種不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削弱了學生學習健美操的積極性。
2.2.4 健美操教學場地設施
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被調查的高校中一半的學校都是用錄音機或CD機在室外水泥地上健美操課,幾乎沒用多媒體。其場地的現況離普通高校健美操場地的最低標準還有較大的距離,還需進一步改善。
2.3 重慶市普通高校健美操師資隊伍現狀調查與分析
2.3.1 教師性別差異
在調查的10所普通高校20位健美操教師中,女教師13位,男教師7位,男女教師性別比例約為2:1,可見男教師依然相當缺乏。
2.3.2 教師學歷及職稱
目前重慶市高校健美操教師學歷情況為;碩士占85%;10%為本科學歷;博士只有5%。可見我市高校健美操教師以碩士學歷為多,博士極少。講師和助教的比例最高,分別為30 %和45%,而副教授及教授的比例僅有25%。距國家教委對高校師資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應不斷引進高學歷人才。
2.3.3 健美操教師專業化
在調查中得知,20名健美操教師中原始專業為健美操的只占40%;為非健美操專業畢業的占60%。其中40%的健美操教師原始專業是體操和體育舞蹈,其他的占到了20%,盡管將近一半的健美操教師原始專業是健美操,但其專業技術水平及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2.4 重慶市普通高校學生學習健美操的調查與分析
2.4.1 學生對健美操的認知及喜愛情況
結果顯示,大多學生對健美操概念都沒有清晰的認識,由于老師沒有系統的講解過相關理論知識。85%的女生都對健美操課感興趣,而只有24%的男同學對健美操課感興趣,所以應加大健美操運動在男學生中的推廣力度。
2.4.2 學生學習健美操的動機
調查結果顯示,強身健體是大學生們參加健美操運動動機所占的比重最大的,體現了健美操還是很有鍛煉價值的;其次是興趣愛好占到總人數的85%;而審美動機占56%,娛樂、增進友誼、消遣和提高運動技能相對不是很高,由此表明了大學生從事健美操運動是為了滿足他們生理、心理的多元化需求。
2.4.3 學生對健美操老師的滿意度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看,學生對健美操教師的滿意較高,百分比達到86%,只有少數的學生對教師不滿意。由此可知,重慶市各高校的健美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評價很好,這是提高健美操教學效果的有利條件。
3.1 學校因數
3.1.1 高校領導不夠重視
雖然健美操在重慶市高校的普及程度較高,但運動隊的組建率不高,說明了很多高校還沒對健美操的發展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學校領導提高對健美操的重視;增加健美操所需各種軟硬件設施;才能擴寬各高校健美操課程的發展道路。
3.1.2 場地設施不夠完善
重慶市各高校的健美操場地大都是室外水泥地,場地器材的好壞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以致對健美操課的開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3.2 師資因數
3.2.1 男女教師性別比例不平衡且專業化水平不高
重慶市健美操教師男、女比例約為1:2。且大部分的原始專業都不是健美操,該現象對學習健美操的男女學生比例將造成一定的影響,男教師沒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所以直接制約著健美操潛入男生中去。
3.2.2 教學內容沒有時代新穎性且考核評價過于形式化
重慶市各高校健美操教師大都以傳播健美操套路動作為主,而沒有加入時尚流行的尊巴、body jam、FOC等元素;顯得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守舊,缺乏新穎性和時代感。教學評價標準是一套動作的完成度及標準度,該考試形式既提不起學生對健美操學習的興趣,同時阻礙了他們對健美操的創新欲望[3]。
3.3 學生因數
大學女生都不好動,所以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普遍都不是特別濃厚,這直接影響了健美操在高校中的教學進度與效果。大學男生好勝的天性,以致他們只愿參加對抗比較激烈的運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覺得參加健美操運動是浪費時間,甚至有抵觸情緒。
4.1 結論
4.1.1 開展方面
健美操課程在重慶市各大高校的普及度較高,但各高校健美操對健美操的重視程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1.2 教學方面
各高校健美操教師采用傳授健身健美操套路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輕器械練習及尊巴、body jam、FOC等流行元素還沒成為重慶市高校健美操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師以講解示范和學生模仿練習為主,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多媒體教學手段也沒有形成完善的發展體系。健美操考核形式單一,很少有教師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考核成績的一部分;只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平時表現。健美操課場地設施情況也較差[4]。
4.1.3 師資方面
重慶市高校健美操教師隊伍男女比例相差較大,學歷水平及職稱結構偏低,且健美操專業畢業的教師不多;但是大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還是很滿意的。
4.1.4 學生學習方面
大多數學生對健美操認識模糊,但學習健美操的目的較明確,男女生對健美操課的喜歡程度很大差異。
4.2 建議
4.2.1 提高重視程度
學校領導要重視健美操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加大投入,加強場館設施的建設,為完成高質量的健美操教學提供有力的保證。
4.2.2 明確目的目標
重慶市各高校應制定明確合理的健美操課程教學大綱及目標。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增加輕器械練習及尊巴、body jam、FOC等流行元素的介紹。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優化健美操的教學手段及方法,使健美操教學趨向科學化。
4.2.3 加強師資建設
加大引進專業師資,鼓勵在職教師多參加培訓及進修,多與其他優秀教師進行經驗交流等,只有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才能跟上健美操運動的發展。
4.2.4 組建社團
在學校組織健美操社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鍛煉,培養學生骨干。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充分展示其潛能的機會,使健美操運動在高校得到更好的發展。
[1]趙利.重慶市大學城高校健美操課程的開展現狀調查與研究[D].重慶大學,2011.
[2]呂圣君,溫禹,呂林.體育教學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4):84-85.
[3]孫萌.對山東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陳麗娟.淺析高校健美操教學[J].中國電子商務,2010(2).
G831.3
:A
:2095-2813(2015)05(b)-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