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雪 盧曉明(阿壩師范學院 四川汶川 623002)
羌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地區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研究①
——基于汶川縣羌族體育文化發展
盧永雪 盧曉明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汶川623002)
對汶川縣的三江、水磨、映秀等羌族聚居地進行走訪調查,分析羌族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現狀,探討羌族傳統體育與地區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的可行性,并提出新思路,為推動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及自然旅游資源和諧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產業互動
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是領略九寨、黃龍、四姑娘山、大草原風光的快速通道,是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相交匯融合的地帶,其中羌族占總人口的28.27%,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享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的美譽。在歷史的變遷中,羌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自身特點的民族體育文化。而古羌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受地域、生產生活、軍事、尚武、宗教祭祀、禮儀、民俗、風俗、原始的生殖崇拜等諸多因素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
汶川縣具體來講有6個鎮(威州鎮、漩口鎮、映秀鎮、水磨鎮、綿虒鎮、臥龍鎮)、8個鄉(雁門、克枯、龍溪、草坡、銀杏、耿達、白花、三江),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面積8820平方千米,他是以羌、藏、回等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恢復重建中,汶川緊抓歷史發展機遇,加快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步伐。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使該地區近年來的旅游業呈現出迅速發展趨勢。目前境內有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水磨古鎮、三江AAAAA生態旅游區、映秀地震遺址、蘿卜羌寨、西羌大峽谷等旅游景點。盡管汶川縣的旅游業自2008年“5.12地震”后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于旅游業在該地區尚屬新興產業,旅游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交通不方便、資金短缺,通訊技術滯后、經驗欠缺等不利因素影響,使該地區的旅游業持續發展急需思考的問題。
2.1羌族體育文化特征
羌族體育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民族征服自然,求得生存的現實,由于歷史的變遷和生活地域環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極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點。千古流傳的本土文化演繹了獨具地方特色眾多的民族休閑體育項目,其形式內容多樣、廣博,健身娛樂融為一體,與其他民族相交融,成為汶川體育旅游的一大亮點,也為四川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體育文化底蘊與素材。
2.2羌族體育文化發展的規范和認同
地震后,搶救、保護、發掘、整理成為該地區以及國內外學者、專家的一項重要舉措。一系列的批示和條例(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使包括羌族體育在內的羌族傳統文化保護獲得了制度環境的保障[2],使其羌族體育文化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
2.3旅游產業的開發促進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
羌族體育的健身娛樂和參與性較強,文化特色鮮明,震后,社會對羌族文化的關注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旅游資源的開發更加豐富,旅游產業發展更為迅速。在“羌歷年”和“古羌文化節”等盛大的節日活動中,也引入了推桿、莎朗、爬天桿蕩秋等部分羌族體育活動,深受當地民眾和游客喜愛,同時,游客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羌族體育活動的行列中,使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羌族傳統體育與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羌族體育文化帶動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羌族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兩者互利互惠,互相配合、協調發展。汶川羌族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必將成為一種“互為肢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1種類繁多的羌族體育項目為地區旅游產業提供豐富的資源
羌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與廣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資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環境、民俗民風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目前,已經挖掘整理出羌族體育120余項,這些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體育項目與當地節日慶典、風俗風情、鄉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裝緊密相連,已滲入到民眾生產生活中,共同構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點的旅游資源。諸如藏羌鍋莊、爬山、漂流、野營等已融入旅游過程之中,不自覺地成為旅游產品,這些豐富的羌族體育文化資源,依托當地的自然風光,絢麗的風土人情,從多視角審視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潛力,給地區旅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3.2羌族體育文化資源開發可帶動地區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
隨著汶川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和羌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使羌族體育與旅游之間緊密相連,成為旅游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風景區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經營者,都借助該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為依托,以濃厚的民俗風情為基礎,與羌族體育文化密切結合不斷推出新的旅游產品。如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羌歷年、古羌文化藝術節”,已由單純的娛樂競技活動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層次發展,成為集體育競賽、民族文化、旅游、經貿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盛大聚會。在當前體育市場和旅游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為羌族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地方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3.3旅游經濟發展促進羌族體育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隨著汶川旅游投入加大、設施逐步完善、產品日趨成熟,美麗汶川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汶川作為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旅游地,以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據汶川縣旅游局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縣共計接待游客近600.0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0102.2萬元,2013年接待游客6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4億元。該地區的旅游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旅游是一種流動極強的活動,但也是進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個過程。這種旅游者之間的交流和活動,為不同的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旅游已成為旅游者了解和體驗羌族體育文化的平臺,成為促進羌族體育文化傳播的橋梁,推動了羌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1強化羌族體育文化與地區旅游景區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旅游景區要素
羌族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運行機制,完善旅游設施建設,加大旅游監管力度,凈化旅游市場秩序,提升旅游市場服務質量,規范旅游企業經營行為,創造優質的旅游環境。[3]
加強羌族體育文化與地區旅游景區的軟硬件建設,探索其管理體制,加大對體育旅游的投入,著力提升其規模和檔次。要充分利用上級部門對景區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對旅游景區建設的投入。要運用市場機制加強投資融資,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景區建設,與相關經營者搞聯合開發,實行股份制經營。
4.2強化宣傳促銷,進一步拓展羌族體育文化與地區旅游互動發展的市場
一是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增加旅游宣傳投入。二是創新促銷方式,根據旅游市場的特殊需求篩選出進入商業化、產業化發展的羌族體育項目與產品種類,并對其進行必要的加工、包裝與雅化,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風格。三是要繼續發揮旅行社在旅游宣傳促銷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大與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旅行社組織外地游客來旅游的積極性。
4.3招引重大體育旅游投資項目,以體育旅游項目建設推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積極推動地區旅游大發展大繁榮,是建設“全域全時多元”景區,助推旅游拓景擴容、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也是充分發揮旅游富民效益的關鍵。
羌族體育文化與地區旅游業的互動發展,要著眼縣域和全州旅游發展格局,科學統籌,根據游客需求等內容多層面、全方位探索相互依存的切入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招引重大體育旅游投資項目落地,以體育旅游項目建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旅游要素建設,為游客提供更優美、更舒適的游覽環境;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著力強化從業群眾經營、服務等的規范化培訓,提升景區發展軟實力。強化整體意識和互補互動意識,堅持差異化與互補化發展,深入挖掘地區體育文化、自然人文資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突出優勢,真正做到以特色為“魂”,實現地區旅游大發展。
[1]龍正印.羌族體育文化特征及其傳承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 2011(8):53-54.
[2]霍紅,王洪坤.震后羌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愿景[J].成都體院學報,2010(11):18-21.
[3]王天軍,王玨瑞,侯彥超.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研究[J].旅游經濟,2012(10).
[4]王洪珅,霍紅.羌族傳統體育發掘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 (8):128-131.
[5]孔又專,論羌族體育文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6):43-46,55.
[6]龍正印,盧永雪.羌族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90-92.
[7]田祖國,鐘海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3):1-3.
[8]http://www.wenchuan.gov.cn/NewsDefault.aspx? TabId=www_16.
G80-32
A
2095-2813(2015)01(b)-0214-02
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項目(編號:13A0055,TY2013307),2012年阿壩師專校級重點課題項目(編號ASA12-11)。
盧永雪(1972—),女,四川金堂縣人,副教授,民族科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體育社會學和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