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摘要】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對豐富學生的思想和提高文學素養的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激情導課、自主學習、聯想想象、聯系實際等步驟來提高古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古詩教學;有效性;游子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對豐富學生的思想和提高文學素養的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的興趣都很難提起來,即使學習了古詩,充其量只能是倒背如流,而詩中反蘊含的深刻思想往往是難以領會,一問三不知,要想改變現狀,得從老師教學改革入手。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教學呢?下面就以古詩《游子吟》為例。
一、激情導課,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我們就要學會激情導課,先聲奪人。如在《游子吟》這首詩中,我先播放了《軍中綠花》第二段(歌詞內容是這樣的:媽媽,你不要悲傷,孩兒我已經長大,站崗值勤是保衛國家呀!風風雨雨也不怕,衷心地為媽媽祝愿,祝愿媽媽健康長壽,待到建功時再回家呀!再看望媽媽)。聽過音樂之后,要求學生對歌詞大意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看法,結果同學們積極發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然后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引出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一詩中是如何歌頌母愛,抒發兒女深情的。這樣由美妙的歌聲引入學生學習優美的古詩,過渡很自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到了最高點。
二、自讀古詩,理解詩意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游子吟》這首古詩,首先讓學生用“|”劃好節奏,用“△”標出要讀出重音的字,用“平長仄短”的方法,讀的流利,讀的抑揚頓挫,把每句詩劃成若干個詞;然后借助譯解理解每個詞的意思,再把每個詞的意思連起來說出詩的大概意思;最后利用多媒體課件重點探究最后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通過合作懂得: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愛比作三春暉,這種比喻既形象又確切,引導學生用反問句的方式問自己、問同學,并鼓勵學生用肯定句式、感嘆句式來表達自己的理解。
三、創設情境,展開想象
想象力的培養始于“引情”,進而“入境”。閱讀時,環境、氣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對于同一課文的感受理解程度也會很不一樣。《游子吟》一詩中,在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接著讓學生看書中的插圖,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放錄音配樂詩,并圍繞老師提出問題展開合理的聯想。老師點上蠟燭提問:“假如你是畫中的母親或兒子,你會想些什么?又想說些什么?”老師給你們一個登臺表演的機會。一聽能到臺上表演,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舉起小手,躍躍欲試。我指名兩位學生上臺。當“母親”的穿上衣服,戴上老花鏡,拿起了針線。當“兒子”手中拿著書。他們坐在微弱的燭光下。“母親”對“兒子”說:“兒呀,苦讀十年寒窗,這次出遠門做差,媽不能跟隨你左右,你可要知寒知暖,照顧好自己”。“兒子”對“母親”說:“母親大人,這我知道,就是您老一人在家,孤苦伶仃的,我放心不下”。“母親”說:“兒呀,你放心,母親會照顧好自己的”。“兒子”說:“母親,我一定會牢記您的叮囑”。表演結束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既有利于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內容,也容易達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質的飛躍 。
四、聯系實際,升華主題
在對詩又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讓學生低聲誦讀《游子吟》詩,讓學生再現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著油燈的微光為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同學們紛紛動筆,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之后,聯系實際生活中母親對自己愛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說一說,體會平凡事件背后更為深沉的母愛。最后用《軍中綠花》的調子唱起了《游子吟》,學生陶醉在歌聲中,他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從而讓學生對詩的理解得到了升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樂趣,一堂課下來學生始終感到有趣、輕松、愉快、感人,沒有壓力。這樣,學生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想學。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具體的方式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計。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就一定能找尋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語文古詩課堂教學得到真正有效,使古詩教學效率切實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婷婷.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探究[J].青春歲月,2011(10).
[2]楊平.提高古詩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1(31).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