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各大技工院校的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技工院校實行語文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但目前使用的教材陳舊,教法僵化,學生學力差,基礎薄弱的狀況極大制約了語文課程的改革和實踐。語文課程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學內容上,整合教材,突出實用性;教學方法上,突出“做中學”理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保障上,以師為根,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由此達成語文教育目標,實現職業教育從“能力本位”邁向“人格本位”。
【關鍵詞】技工院校;語文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技工院校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教育培養制度。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因此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必須從學生語文實際基礎和就業需要出發,為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感受優秀文化浸潤,塑造積極樂觀和奮發向上的情感態度,以適應生存、生活和生命發展需要,最終實現職業教育目標和適應現實社會的選擇。
(二)有助于綜合能力培養
作為技工院校,不僅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強化學習,也要重視從學生自身能力上進行語文素養的教育。教育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素質,較深厚的語文素養;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健康體魄,不畏艱險的身體素質;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
二、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材陳舊,教法僵化
筆者發現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較陳舊,大部分用“傳統”的老路來編寫教材,課題離學生實際生活很遙遠,難度大、內容多,偏離技工特色。另外,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法,霸占課堂滿堂灌,課室沉悶,無異于唱催眠曲。
(二)學生學力差,基礎薄弱
學生學力差,基礎薄弱也是重要的原因。一般而言,就讀技工院校的學生目的是學一門技術,然后進入社會工作,對文化課沒有需求感,語文底子薄,早已失去了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聽、說、讀、寫能力都普遍偏低。
三、技工院校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途徑
經過幾十年的技校語文教學的嘗試與探索,在教改新形勢下搞好語文教學改革,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和模式,應重點突出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能力上激活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教學內容:整合教材,突出實用性
根據“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按照以下四條主線將傳統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重組整合,形成四個新的教學課題。
1.從口語表達的角度出發,形成“信息說明”教學課題。該課題主要解決如何有效地傳遞信息、達成良好的溝通的問題。內容包括口語交際、事物解說、說明文的寫作訓練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使其具備一定的語言應變能力。
2.從實用能力的角度出發,形成“應用實訓”教學課題。該課題主要是應用文寫作訓練,文本選擇突出實用性原則,以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3.從寫作能力的角度出發,形成“生活札記”教學課題。該課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用我手寫我心,積累生活經驗,做一個快樂的生活體驗者。
4.從鑒賞能力的角度出發,形成“詩文賞析”教學課題。該課題主要通過對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的賞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在經典閱讀中開闊學生視野,陶冶情操,提高其修養。
(二)教學方法:突出“做中學”教學理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得體恰當地駕馭語言的能力。通過“做中學”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是教學的重要思路。
“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能力訓練,師生在做中教、做中學。“做”是紐帶,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動心去實踐,把知識和技能聯結起來。同時,教學過程突出互動性、趣味性、真實性與針對性,把“教”與“學”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教學做合一”,使學生在“做”中生成職業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在教學中,教師是傳道者、引路人。如果再按應試教育的那套傳統的教學方法,無疑是老調重彈。再者技校學生是學習的學困生,基礎較差,厭學情緒較為嚴重,在課堂上隨心所欲,想聽就聽,對文化課程缺乏興趣。技工院校一線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教材再好、教改組織再完善,教師的教改熱情再高,教學效果也會不盡人意。因此,教師一定要摸清這些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想方設法找出他們學習的興奮點,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特點出發,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傾聽者。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由淺入深、各種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要充分利用,如討論法、案例法、情景演練法、詩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由此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保障:以師為根,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職業能力和教學水平。經歷了幾十年技校語文教學工作后,特別是近年來感受到語文教學難度越來越大,令人不得不努力探索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以求達成好的教學效果。
1.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作為技工院校的一線教師在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還得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在教學中自覺融入人文教育,滲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教師的言談舉止、性格愛好、穿著品味、氣質修養以及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學生的心靈、人格和靈魂等的一卻都是依靠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素養來潛移默化的。另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加強學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重視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學習。通過學校課堂教育和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理解和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精髓,讓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他們身上發揚光大,提升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榮耀感。因此教師以身作則,積淀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教書育人上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2.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作為教師,每節課的授課效果體現一名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寫好教案是關鍵。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教學內容“消化”好,把它“放進”自己的頭腦中,把精華“輸”出來。其次,恰當的授課語言和肢體語言是關鍵。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為提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授課語言必須做到優美、生動、精彩、引人入勝。在此基礎上,再配予恰當的肢體語言,以無聲的語言配合有聲的語言,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熱情飽滿、激情四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自身獨特的上課技巧征服學生。最后是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約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講解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更具體,特別是在應用文教學上。
《語文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從“做中學”的視角出發,著力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綜合素質。如何搞好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改革,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教改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改革必須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能力上尋求突破,全面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更加熱愛語文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發揮語文課在技工院校教學體系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
[2][7]作者不詳《淺談技工學校語文開放性教學改革創新》,教客網,2012—6—13.
[3]作者不詳《淺談技工學校汽修專業課教學》,教客網,2012—8—10.
[4]楊孝剛《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教客網,2011—7—6.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6]《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編,2013—5
作者簡介:張志紅,女,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