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摘要】小學語文高校課堂要求教師課前吃透教材,充分解讀文本,為提高課堂有效性做充足準備;要善于補充教材,注重課堂內容的多元化;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逐層遞進實現目標;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提高自身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余文森教授曾經做過很通俗的解釋,他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然而具體就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一開始的不明白到漸漸明白,從知道的不多到知道的多,從不怎么會到學會;而在情感上,就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現如今,伴隨“高效課堂”方針的提出,如何營造高效課堂就成為值得探究的問題了。
一、課前吃透教材,充分解讀文本,為提高課堂有效性做充足準備
備課是每位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也是教師把握教材,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立足教材特點、學生特點,結合可獲得的教學資源,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縱觀名師課堂教學總結的經驗發現,教師課前對文本有著怎樣的解讀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著名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就曾說過,她每次備課都要將文本反反復復讀上許多遍,去品讀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從而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內化之后,再轉換成貼合學生生活的語言去感染熏陶學生。小學語文備課要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僅要重視課文的詞句,甚至對文本的一些標點符號、課文標題都要認真仔細推敲。因為它們都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作者的意圖,體現文本的重難點。吃透教材還要從教材整體出發,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的教學點都要心中有數。
二、要善于補充教材,注重課堂內容的多元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教材進行課程設計,但是卻不能僅僅圍繞教材授課。我們知道,如今的時代迅速發展,青少年的思維都很活躍,他們在課堂上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因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收集大量的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補充資料來充實自己的課堂。活用教材,不把課堂教學局限于教材知識,要讓學生在更加自主的范圍內進行討論和交流。如老師們在講授《木蘭從軍》這篇課文的時候,就需要適當補充古代等級制度的背景材料,讓學生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花木蘭作為一個女子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意識到花木蘭是古代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女英雄。而老師們在講授《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的時候,就要注意除了為學生講解教材中的重難點,理解農諺的含義,還要對猴子的表現進行適當的拓展,滿足學生多元化思維的需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它最終什么樹也沒種成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們的想法很多,這樣就能表現出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彰顯他們的個性差異,課堂的氣氛也會更加活躍,這就促進了教材內容的有效拓展。
三、制定目標,逐層遞進
一個班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很大差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就要參考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時,要將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歸類,從而確定不同層次遞進的學習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為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尊重個體化差異。
四、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從而幫助學生學習教材、理解教材。因此教師應該依據文本設計一些內容新穎、形式直觀的導課。如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老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喜歡夏天嗎?喜歡啊,現在呀夏天來啦,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自主想象、回答,填寫句子,仿佛真的來到了夏天。老師又問:“夏天聽到了你們的話,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小姐姐,你看!她正熱情的問你,你想變點什么?”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饒有興趣地開始了與文本的對話。
五、提高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教師的語言是連接學生和知識的媒介,學生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獲取新的知識的。因此,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學會運用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深刻難懂的內容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理解教學內容的效率,同時,教師語言的生動優美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我們常能看到,那些有經驗的教師們上課的語言總是抑揚頓挫、充滿吸引力。所以,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運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是大勢所趨,但對于高效的追求并不是指盲目地推進課程進度,而是要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結合小學語文的基本特征,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審美入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表達的能力,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上海:三聯書店,1998.
[2]江衛華.增進課堂協同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5).
[3]趙華如何創設情境進行小學作文教學[J].考試周刊,2009(35).
[4]徐向陽.藝友制下小學作文教學的嘗試[J].新課程(教師版),2010(1).
[5]李媛.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課堂探索[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