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麗霞
【摘要】處在強調個性的時代,語文教學已經在關注“個性化閱讀”。《課標》“實施建議”早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專研文本;理解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在教學時,常因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總喜歡以“教”代“學”,并沒有從學生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這不,我和學生這學期就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斗,好在最終平息。
這是一節尋常的語文課,卻又不尋常。翌日將要在隔壁班上公開課《窗》,今天在本班試上。之前精心備課、設計環節與串詞,甚至設計到學生會不會回答我的問題,如何回答,如何引導。當這一切了然于心時,我懷著些許興奮與期待走進八(3)班。
“同學們,有這樣一扇窗,是世界上最亮最光明的一扇,那就是‘我要在大地上畫滿窗戶,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我興致勃勃地開始導入新課。下面一片寂靜。
按照步驟,該是自主學習后的個人反饋——概括故事內容。“你可以一句話,也可以一段話……”。諸生個個躍躍欲試,說得很精彩。我內心暗暗自得。“同學們,讀完這篇小小說,讓你最震撼的是哪里?”“結尾!”異口同聲。“那么,這種結尾在文學評論界有一個專有稱呼,叫‘歐·亨利式結尾’,下面我們具體看看……”諸生聚精會神。“這種結尾最大特色是‘陡然逆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還沒等我講完,張同學就高舉小手,似一面勝利的旗幟在教室里飄揚。起初我沒想理會,因為平日里這孩子經常在課堂上搗亂,嚴重影響教學秩序。他已經不止一次進過學校教導室了。
“我覺得從結尾看這是一篇偵探小說。老師,你看啊……”他“拔地而起”,不等你叫喊。“張同學,能不能先慢慢來,還沒讓你分析文章內容哪。”我有點擔心了,這回是不是又存心搗亂啊?但是我仍然心平氣和的規勸。他嘿嘿一笑,那一笑,把我的心笑的頓時跌到低谷。似乎他已經準備多時,像一個磨好了槍即將上戰場的戰士,氣焰囂張。“我有一個重大發現!”接著,不等我說話,他就開始機關槍似的打響了:“老師,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偵探小說,探究靠窗病人是如何死的。你看啊,那天下午醫院派人砌了一堵光禿禿的墻,然后那天下午呢,靠窗病人看到這堵墻開始抑郁不振了,導致晚上咳嗽病發,最后死亡。”
“那描寫不靠窗病人干嘛呢?”我暗想:“這下你可要犯難了吧?還在振振有詞!影響我上課啊。”此時,其他同學都被他重重吸引,是在期待他的回答嗎?還是看我如何收場?更有甚者,劉同學索性狂點頭,還有副跟上戰場的架勢,欲站起來幫助張同學說明理由。可是,張同學哪會讓他布陣顯擺呢?“不靠窗病人不也是見死不救嗎?只是靠窗病人死的外因,真正原因是靠窗病人抑郁了。看外面的美景是他唯一的生活愿望。難道不是嗎?”咣!像是一把鐵錘敲在我腦袋上,說得很有道理啊!怎么辦?怎么辦?我望向其他同學,急中生智:“有沒有同學反駁的?”
又是一陣短暫的寂靜。此時的劉同學和張同學,正像擦完冒著煙的槍頭的士兵,趾高氣揚。其他同學都默默注視著。
如果同意他的觀點,那這篇文章的主題完全被解構,接下來的課就上不了。如果直接否定他,那他會善罷甘休嗎?按他的性格,會盯著我逼著我走上歧路。這小子給我出了道難題,我千萬不能輸!鎮定片刻,我硬著頭皮問:“泰格特是偵探小說家嗎?他寫這篇文章意義何在?”話一說完,我就自忖:不行,這樣問絲毫沒有問到根本,即使不是偵探小說家也可以寫偵探小說,如果僅從文本解讀,他說的完全有可能。于是我繼續說道:“張同學說的也很有道理,不過,戎老師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是最活躍的主體,他可以對作者寫的文章進行自己的再理解,當然,不能偏離文本。張同學做得很好,他的解讀完全根據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再加工得來,發揮了讀者的能動性,值得表揚。但是,我們不是張同學,我們也有不同見解對不對?”
當我講完這番話,我瞥見了張同學的狡黠一笑。課堂插曲到此結束。事后,我仔細回味著這堂課的“驚心動魄”,驚心的是這樣一出絲毫沒有前奏的對決直指我的課前設計,動魄的是我真的被割到了軟肋。文藝理論家與美學家姚斯認為讀者不僅僅是鑒賞家、批評家,而且也是“作家”,他宣稱:“在作者、作品和讀者這個三角形中,讀者不只是被動的一端、一連串的反應,他本身還是形成歷史的又一種力量”。也就是說讀者在與文本、作家交流過程中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生成。任何作品沒經過讀者的閱讀和闡釋,就沒有現實意義。
課前,我真的關注孩子們的閱讀了嗎?我是不是應該先讓學生把預習中的問題上交?更關鍵的,我所設計的乃是從我自身閱讀體驗出發的,甚或是教參上要求掌握的。在遇上學生鮮活的解讀時,我的那點精心成了可笑的桎梏。
由此我更深一層想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我作為教師,必須通過閱讀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應是先行閱讀者。然后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但我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教參的指導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平等的對話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善于營造寬松自由的評論氛圍,允許學生既可以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思索,也可以聆聽和評價他人的見解和主張。在思想交鋒、觀點碰撞中,提升每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千個李爾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并不是一味脫離文本,而是以學生現有的閱讀心理和生活體驗為基礎,尊重其閱讀文本的個性化發現,鼓勵其創造性感受、理解、鑒賞、評價、再創造文本,形成可持續發展閱讀的習慣,為終生奠基。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