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話題。德育不能僅僅靠思想品德政治課,要廣泛地滲透到各學科中,才能實現德育全面化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而語文作為小學的主干學科又是滲透德育的關鍵。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為小學生的德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一、目前小學語文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德育觀念缺失,德育滲透意識淡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小學語文課教學,大多只關注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品德教育,更是缺乏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智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不可忽視,但是作為教育核心內容之一的德育,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說,更不可忽視。而現在很多教師都缺乏德育觀念。即使教師有想要努力教好學生的意識,并在實際教學中努力地去落實好每一個環節,但卻往往不知不覺中忽略掉了德育的滲透而只注重知識傳授,唯分數至上,忽略了學生的道德體驗,造成德育滲透目標缺失。
2.德育滲透方法不當。因為目前語文德育滲透更多的是教師的個人教學行為,缺乏系統的方法指導,在滲透過程中更多的是隨意性、無目標、無計劃。教師不懂得滲透的規律與方法,只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機械、單調的灌輸大道理,不聯系生活實際,沒有在知識與德育之間、生活與德育之間建構緊密聯系的橋梁。
3.德育滲透形式僵化,真實性不足。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多的考慮是從課程目標的需要,而不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這就造成了有些教師敷衍工作,本著完成課程任務的單一目標,讓課堂教學浮于表面,雖然課堂形式多樣、氣氛熱鬧融洽,但其活動卻缺乏真實性,脫離了教與學的本質,讓教育活動成了表演和作秀。而且滲透的德育內容與教學之間并不存在多大的關系,反而讓學生缺少了真正的投入體驗與思考反饋,這也背離了德育的初衷,讓德育所追求的感悟和體驗變為空談。
(二)課程方面
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道德生活脫節,德育意義開發不足。相比于課改前,雖然新課改后的語文課程資源中增加了德育資源的比重,豐富了德育內容。然而,盡管現行的課程中提高了生活資源的比重,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選取的生活片段未必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真實生活場景或事件,未必符合學生生活實際,所以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也并非易事。并且,語文課程的編制一般受時間的制約,幾年改編一次,教材內容相對封閉,沒法實時更新,課程內容的德育意義開發不足。且缺乏現實性,與學生實際道德生活脫節,使得學生的頭腦中的內容與實際生活構成了兩個互不相關的個體。
(三)德育滲透的評價機制不健全
我們一般的教學評價都喜歡用分數的量化形式來衡量,但評價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滲透的效果,卻不能夠用單純的數字來比對。如果采用計分量化的方法來評價德育效果,學生接受德育會變得功利化,并會讓德育變得膚淺,學生更不會真正認識德育的功效并產生發自內心的道德情感,長此以往,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都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達不到課堂滲透德育的目的。而怎樣對德育滲透的效果進行評價?很少有老師關注這個問題并專門制定德育滲透的評價機制,學校領導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關注語文知識的教學狀況,對德育落實的狀況和德育身體的評價也缺乏相應的管理。學科中德育滲透的評價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的對策分析
(一)教師方面
1.轉變教師觀念,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最關鍵,要認真履行《教師法》規定的教書育人任務,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現代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要切實轉變教師觀念,讓其認識到德育滲透工作與學科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科教學是滲透德育的絕佳方式,德育滲透也能促成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同時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德、知、體、美全面發展。
同時,學校和教育有關部門也要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對教師進行德育培訓,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與責任感,激發其教學熱情。
2.選擇恰當的德育滲透方法?!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若想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則需要教師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德育方法。如若德育滲透的方法不恰當,就無法很好的鏈接知識與德育,結果會直接影響到小學語文德育功能的發揮是否完全。相反,如果德育方法運用恰當,學生更易接受德育內容,也會有更深的體悟與感受。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細心鉆研教材,在知識與德育之間建構正確的橋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恰當的德育方法,讓德育滲透真正落實到語文學科中,充分發揮德育的育人功能。
恰當的德育滲透方法有情境熏陶法、體驗感悟法、榜樣示范法、說服教育法、實際鍛煉法、活動強化法等。當然,德育滲透方法的選擇也要具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選擇適當的方法。
3.提高語文教師的德育滲透能力。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德育滲透能力,就應在日常教學中深入解讀新課標,準確把握德育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根據語文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挖掘德育資源,并進行適合語文學科特點的多元化形式的、真實性的滲透。充分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聽、說、讀、寫環節,在指導朗讀中、辨詞析句中、入情入境中、寫作分析中滲透。讓學生體驗、感悟良好的道德思想,從而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此外,還要注意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教師的日常行為對小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日常言行,采用人格感化法和榜樣示范法,引導學生“見賢思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變訓斥式為疏導式,對學生采用情感激勵法,保護學生的敏感心靈,促進其道德情感的提升。
(二)課程方面
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德育內容的選擇與開發要將系統性和針對性相結合、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高尚性與基礎性相結合。首先,不能“假”“大”“空”,課程編制者要及時更新語文課程內容,挖掘有新穎、有價值的道德生活資源,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同時課程內容的開發也需要編寫團隊的努力,注意吸收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經驗。這樣可以盡可能地讓各學科內容的德育意義得到充分的開發,讓一線教師與專家結合,有理有據讓“學術有余而實踐富足”補充語文課程的德育資源。其次,優化德育主題的課程化活動,選取的德育內容要具有現實性,要具有說服力和價值性。內容上強化德育的重要性和實效性,選取那些最能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典型事件,選取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內容,內化道德規范,同時也要盡可能壓縮那些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內容,讓課程中的德育內容真正發揮其情感陶冶的作用,落實全面育人的目標,促進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最后,還要增強德育的和適應性、針對性和未來性,只有富有彈性的德育內容結構才能適合學生的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健全評價機制
“德育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情感與理智交融的教育活動,其艱難性與復雜性是其他性質的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為保證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全面有效開展,應該建立相應的管理與評價機制。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表現和日常行為,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與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評價與獎勵機制,并注意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重視學生的品德內化。采用過程性評價,教師主動滲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整,強化品德踐行,注重對實踐環節的評價,把對學生的品德要求實實在在的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并注意觀察學生行為,千萬不能止于教育者的空洞說教和學生道德的信誓旦旦。同時,為保證德育滲透的全面有序開展,學校應該建立相應的管理與組織機制,把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成效納入教學常規檢查中,并突出“德育滲透”的內容和比重,以促進教師“德育滲透”觀念的形成和高尚師德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馮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馮文全.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劉丹,女,山東濟寧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論。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