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面臨的問題
童錦博貝訥湄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電視劇產量頗豐,制作機構數量龐大,然而表面上的欣欣向榮也擋不住市場飽和、供過于求、佳作匱乏、集中度降低等不足。面對新新社會的節目受眾,電視臺內部的節目制作力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加之政策的松動,民營制作公司正式登上了我國電視行業經濟的“大舞臺"。民營制作公司的運營與發展將大大增加行業競爭力,提高行業活力和水平,對經濟發展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在這種“佳音”背后,還有許多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尷尬,制約了民營公司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電視劇制作;民營公司;存在問題
中國的電視劇市場長期都處在一種“跟風”的狀態,尤其是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更是什么流行做什么。“跟風”并不是不可取的,關鍵是要在跟的基礎上根據相對應的受眾有所創新,在跟的過程中把握民族元素和市場元素的和諧統一,進而去引領潮流的發展。而盲目的跟風必將造成很多投入的盲目性和受眾的審美疲勞;這樣既消耗了資源又達不到好的商業回報。上世紀90年代日劇風靡亞洲,最典型的就是《東京愛情故事》,在日劇盛行之時,中國也開始了跟隨這種愛情偶像劇的制作,像《將愛情進行到底》、《北京夏天》等。當時也創造了很好的收視率,但并未形成潮流。近年來頻頻涌現出的中國的抗戰雷劇,隨著古裝劇、涉案劇被踢出黃金檔,宮斗、穿越也被一一禁止,家斗、諜戰數量也被一定程度的調控,現實題材更是禁忌多、邊界不清、難以琢磨,剩下的便只有抗日劇這個旱澇保收的避風港可以稍作文章。可是當所有的創作者都被趕到狹窄局促的空間里,一邊不可避免地造成創作的同質化,一邊也無可換回地瘋狂加料搏出位。從以真實歷史為基礎的抗戰片,在過分創新與渲染之下,卻儼然成了牛鬼蛇神亂入的粗制濫造。
目前民營影視創作公司在我國的發展還剛剛起步,同時也面臨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因其制作特點,本身存在的融資困境如下:
其一,影視行業投資存在風險。民營影視企業廠房、土地等固定抵押資產有限,以影視劇創作和制作為主的知識產權、版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卻難以評估。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著作權也屬于文化類無形資產的一種。影視劇創作團隊的核心穩定度、項目執行嚴謹度、研發人員知名度等種種因素很難用財務衡量,影響融資信用。
其二,民營影視企業的管理存在法律道德風險。由于我國關于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存在滯后性,同時由于定價方法混亂評估機構人員素質不同,無形資產尚未得到全面保護。因此無形資產便成為資產負債表中的一塊灰色地帶。中小民營影視企業存在規模不大,管理能力有限,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影視產業存在市場化程度偏低,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集中程度低,中小規模居多的特點。作為借貸機構相當重視的評估標準之一,這方面的弱勢一定程度削弱了小型民營影視企業自身的信譽,降低了銀行對其的信任度,影響金融資本對其信心。
其三,融資方式較為有限。以間接融資為例,中小民營影視企業即便能通過審核獲得銀行貸款,也多是以短期為主,對以投資回報期長為主要特點的影視企業來說,它們更期待獲得中長期貸款。另外銀行基于影視產業的投資風險較高,更傾向于把資金投入到已積累大量經驗且相對成熟的工業中。作為文化產業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投資風險因素多。
如果民營影視制作企業選擇直接融資的方式,現我國對文化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進行融資政策下準入門檻高,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條件: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5000萬元;開業時間在3年以上,最近3年連續盈利;公司在最近3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表無虛假記載;除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外,現在的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要求相對寬松,為中小型文化企業提供上市機會。可即便如此,作為中小型民營影視制作企業仍難滿足上述苛刻條件,此外公眾對于文化企業上市缺乏認知度和敏感度,因此直接融資的難度可見一斑。
其四,銷售渠道較為單一。以美國為例,美國采用播出權的多級售賣和全球傾銷的模式,同時配合美國政府多年來在雙邊和國際貿易談判中對美國影視產品的保護政策,這種模式一方面為劇集的制作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另一方面也激勵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以香港TVB為例,TVB依托其強大的播出平臺將電視劇“推”向香港觀眾,從而獲取受眾注意力,實現內容的第一次售賣:另一方面,TVB通過其遍及全球華人區域的發行、銷售和租賃渠道,將部分節目配上多種語言發行至海外國家,從而實現內容的二次售賣。由于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我國國產的電視劇很難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宣傳和銷售,同時又缺乏成熟的版權保護體系,電視劇的衍生品方面如電視劇DVD的發行和租賃不能夠產生應有的價值,使得下游產業發展受限,導致銷售收入作為循環再生產的初始資本積累不足。
當前國家政策規定民營影視企業不能設置自己的終端播出平臺,導致它在與國有影視臺的合作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一方面,節目播出時間無法保障,節目價值難以得到有效體現。另一方面,民營影視機構換取的貼片廣告被隨意壓縮,廣告價值大幅縮水;更有甚者,有些國有影視臺還要求制作企業必須以每月預付款的方式包銷剩余廣告時間。民營影視企業的業務被政策嚴格限制在影視產業中的內容制作與流通、廣告銷售,而且在內容制作與生產方面不能涉足新聞時政類業務。播映頻道和傳輸網絡也不允許民營影視企業涉足。因此,民營影視企業僅扮演內容提供商和運營商的角色,而且所生產的節目自己沒有發行權,用節目換同的廣告時間也被不斷壓縮,縮小了民營影視企業的生存空間。
電視產業上游是完全市場化的,但終端(以電視臺為主)是非市場化的。除了少數熱播劇之外,多數電視劇不僅版權銷售賣不到好價錢,其它來源的收入更是寥寥無幾,而電視劇交易價格不高的原因則是目前典型的買方市場。由于電視劇制作行業入門門檻低,目前國內電視劇制作機構達2500多家,因此版權交易的買方,也就是電視臺,擁有絕對的談判優勢,它們不僅把價格壓低,而且也不承諾將相應的廣告收入與電視劇制作方分成,由于許多電視劇制作方的規模很小,只能通過中間商與電視臺、或海外買方進行交易,中間商又拿走了相當一部分收入。至于其它一些收入渠道,音像制品和衍生產品,由于盜版的存在,無論是DVD、書籍還是紀念品銷售等,對電視劇制作方而言都是杯水車薪。
中國民營影視是制播分離的產物,制播分離是非常有利于民營影視發展的一種體制。它的專業化的分工和科學化的管理能有效提升影視節目質量。美國的媒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繁榮與其制播分離制度有著直接關系,對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政府轉變管理職能,所推行的“制播分離”沒有明確規定影視臺自制節目的比例。2003年12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雖然規定“除新聞宣傳以外的社會服務類、大眾娛樂類節目,特別是影視劇的制作經營從現有體制中逐步分離出來”,但對于“分離”的進度、影視臺自制節目比例的規定卻不夠明確。而實行“制播分離”的國家大多明文規定了影視臺的自制節目比例。如1990年英國《廣播影視法案》規定,廣播影視必須有25%的節目播出獨立制片人的作品。韓國政府2001年規定,各個無線臺到2005年必須提高播出社會制作企業的節目量。達到40%。美國司法部規定影視網“播放其他方制作的娛樂節目時,限制自己獲得的利潤比例”以保護節目制作者。在韓國,影視劇出口免稅,出口影視劇的利潤由影視臺和制作企業五五分成;影視臺事先付給制作企業拍攝資金的35%~45%。所以制作企業一般沒有資金壓力。政府的支持以及影視臺和制作企業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維護了節目制作企業的利益;制作企業自然專心制作好節目,也由此促進了整個行業的良性循環。這也是短短幾年韓劇形成強大“韓流”、英美影視節目“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民營影視公司的運營與發展將大大增加行業競爭力,提高行業水平,對經濟發展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民營公司也必須大力創新,攻克難題,方能實現大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尉.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生存現狀與發展對策[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9月
[2]黃海濤,王乙涵.當前我國電視劇產業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3]王潔.對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現狀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07年第11期
[4]張社寧,簡力.我國電視劇產業運作模式的調整方向——基于中國內地、美國、香港電視劇產業的比較研究[J].當代傳媒,2011年第1期
[5]衛姚伊.淺談中國的編劇體制[J].傳播與文藝評論,2012年第04期
[6]劉佳瑩.浙江民營影視發展的政策動因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12月
[7]詹成大.基于公共視角下的民營影視企業問題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l期
受《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