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烈鵬 孫權羽 胡莘悅(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41)
關于終身體育視域下學校體育研究的回顧與發展
黃烈鵬 孫權羽 胡莘悅
(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41)
20世紀80年代在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新思想——終身體育,隨后它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對學校體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礎,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他們就如何為終身體育打基礎,怎樣從終身體育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創新性對策等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諸多對策,為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此,對1988—2012年關于終身體育視域下學校體育研究文獻進行回顧、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為廣大的學校體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幫助。
終身體育 學校體育 研究綜述 回顧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局局長郎格朗在《終身教育導論》中提出來的“終身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應貫穿于人的生命過程的始終,而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只占一生的10%~20%。在這種思想的潮流的影響下,終身體育的思想應運而生,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但由于我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局限難以成為終身體育的存在的環境,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我國學校體育思想建設方面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面對歷史遺留的問題,教育界、體育界有識之士從提高民族體質方面,確定了“體質教育”思想,形成相對應的理論體系。“三維體育觀”“以人為本”思想的出現,標志了我們學校體育思想進入了活躍時期,并出現了多種思想共存的局面。學校體育隨著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學校體育得到充分的發展,使人民身體素質得到一個水平的提高。為了清晰地了解學校體育在發展進程中的動態以及熱點問題。筆者查閱了1988—2012年關于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回顧、整理、分析,通過橫向分析學校體育近年來研究的基本動態、方向,力求尋找出學校體育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不足之處,為廣大的學校體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幫助。
1.1關于我國學校體育理論層面的研究
1.1.1開展了對學校體育學科重建、改革和體系建設的研究
在初期我國學者,對發達國家的學校體育學理論進入深層次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曲宗湖的《從對日本學校體育的剖析談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趨勢》、戴三育的《中·日<學校體育學>的比較研究》、魏偉《中·德學校體育比較》、陳支越《國外學校體育對我國未來10年學校體育發展的啟示》進行橫、縱向比較,特別側重于學校體育的思想、體制和課程理論方面的橫向比較,力圖在比較研究中反映學校體育的本質與特點,建立我國特色的學校體育體系。
1.1.2開展了對學校體育認識、價值研究
李力研在《學校體育的現代意義與心理分析》從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分析,學校體育會使先天(殘疾、疾病)或后天(溺愛、自卑)的青少年在體育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得到同學們的關愛和幫助。羅惠山在《學校體育的心理學價值》提出學校體育活動對智力、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都有影響,并指出在教學方式的應體現心理效果。
1.1.3開展了對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研究
孫盛杰在《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移植”與“復興”探幽》中闡述了學校體育教材內容的更變: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的教學內容。學校體育教材內容與教育目的、運動訓練等相結合,互相利用,就能為終身體育奠定一定的基礎。李林等在《對現行學校體育學教材體系及內容的思考》對提出現行的學校體育教材的整體結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邏輯性以及教材內容更新程度存在不足,并提出了建議對策。新課標的出臺和實驗,也標志我們體育課程內容的全面改革。
1.1.4開展了學校體育法規、法律建設的研究
劉向東等在《我國學校體育法規滯后以及落實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我國關于學校體育以及體育的法規內容得不到及時的更新、修訂,以及《體育法》和《條例》中責任認定界限模糊,懲罰力不夠,最終導致機關制裁過程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岳明等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救濟制度研究》中從保護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闡述了學校體育的傷害事故的界定、應急方案、解決方式以及提出加強學校體育的保險的多樣化、規范化。
1.1.5當前對學校體育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田雷在《淺談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協調發展》指出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缺乏統一的規范化,評價方式不一樣,導致過多注重理論研究,忽視實踐性研究。劉建坤在《對十年來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審視》中指出我國在建立學校體育體系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套用”“移植”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體育理論,導致學校體育理論建設沒有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體系。
1.1.6小結
基于學校體育理論研究層面分析,得出學校體育相關的理論研究十分的充足,但研究內容多與實踐脫節,研究的結論多為預測性、經驗性的。最終導致學校體育的理論研究文章多而雜,使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學術水平滯后。
1.2學校體育實施層面相關存在問題的歸總
1.2.1“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學校體育仍存在著“應試教育”的陰影,在體育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上,過分強調教學的統一性,考什么教什么,測什么練什么,一切都是為了達標和考試,忽視學生的體育興趣與特長的發展,導致學校體育畸形發展。
1.2.2教學內容滯后
教學內容繁雜,也是當前學校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使教學內容不合符時代的特點和當代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難,以運動技術為主,一般較難、復雜,與日常生活技能差距較大;教學內容核心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內容之間還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教學內容陳舊,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體育大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2.3教學方式、評價方式不合理
“教學方式的使用不適當,導致學生在體育課上學不懂、學不會、學不悅”,在教學方法的單一,當前一般采用運動訓練中的,講解—示范—模仿練習,將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變成單一、乏味的身體練習;在體育課程中老師們注重的課堂紀律的規范性,忽視了個性的差異性;在教學評價也是重結果輕過程,追求的是達標率,為了完成各種指標任務,不惜犧牲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發展。
1.2.4課余體育鍛煉缺乏指導與管理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但是僅靠每周兩節或三節體育課是無法實現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學校要確保學生每天有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課余體育活動未能得到學校的充分重視。因此必要的指導和組織管理是促進課余體育鍛煉開展的保障。
1.2.5學校體育配套設施不齊、陳舊
體育配套設施是學校體育順利開展的前提保障,由于學校體育缺乏日常規范的器材管理制度,導致存在責任不落實,管理、維護不及時,損壞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
1.2.6體育教師素質偏低
陳寧在《全面健身概論》中明確指出學校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體育教師。從當前來看,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學歷偏低、教育教學素養不厚、科研能力薄弱是影響學校體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應該重視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引導體育教師參與體育科研。結合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師培訓班以及機構,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
1.2.7小結
本節從學校體育的實踐層面分析得出,當前學校體育各方面發展很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折射出學校體育各方面的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思想、教學方式、考核標準、教師素質以及學校體育方面的配套設施等方面看,學校教育體系忽視了學校體育發揮的重要性。
2.1使學校體育聯動發展,與社區體育、競技體育結合,拓寬體育界限
學校體育不僅局限于學校內部活動,應與社區體育、競技體育融合。特別是當前我國的社區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度,在體育環境下與學校體育的課程體系、理論相結合將進一步刺激學校體育的發展。
2.2改革傳統教學觀,融入終身體育觀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失去了學校本質的作用,也給學校體育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使學校體育必須提出改革的舉措,使之適應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而終身體育觀的提出,使學校體育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將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融合,是當前學校體育發展的主流趨勢。
2.3重視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的“主體性”
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的模式,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自主性從事體育活動的意識。
2.4改善體育設施建設,共建社區—學校體育資源一體化
加強學校體育學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障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前提。建立學校、社區體育資源一體化的體制,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體育資源融合、相互利用。
2.5提升體育教師自身素質,加強終身體育意識修養
體育教師素質成為學校體育的發展的關鍵,將直接關系到我國21世紀人才培養的素質和質量。體育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意識、地位以及終身學習的自覺性,掌握現代的教學技術手段,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將終身體育的意識融入生活與教學中。
[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46-47.
[2]曲宗湖,宋榮芬,毛鎮明.從對日本學校體育的剖析談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趨勢[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9(4):3-9.
[3]戴三育.中·日《學校體育學》的比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5,12(1):39-42,94.
[4]魏偉.中·德學校體育比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3): 54-55.
[5]陳支越.國外學校體育對我國未來10年學校體育發展的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3):49-51.
G807
A
2095-2813(2015)01(c)-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