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偉
(井岡山大學 江西吉安 343009)
我國體育院校多設置有運動訓練專業,其以培養運動訓練專業人才、教練員與專項教師作為教學目標,更好服務于運動訓練實踐及教學。然而在長期發展中,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畢業后多難以進入到教練執教領域,傳統的人才培養機制存在著較多問題,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現實訴求[1]。社會發展要求大量高素質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綜合分析與認知當前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困境,提出具備突破性的對策及建議,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運動訓練專業人才。
在分析與認知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中,以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組織模式、資源配置及生源為主要視角進行探究,以全面客觀的認知當前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困境。
在調查與研究中發現,多數體育院校其在人才培養上缺乏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劃分,或簡單的將其劃分為普通培養目標或競技培養目標,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其針對所有的運動訓練專業學生采取了統一的標準及目標[2]。在體育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上,主要以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及專業人才為主。具體的人才培養方向,主要以從事體育相關的教學、訓練及管理活動,或成為體育教師、教練員、管理人員或科研人員等。其人才培養目標及針對性仍缺乏針對性與明確性。
在大部分體育院校中,其專業課程設置多表現為必修課、選修課與實踐練習的課程模式,在專業課程結構上劃分較為一致,在具體的操作指標中存在著一定差異。不同體育院校其具體的人才培養理念課程設置具備特殊性,如:不同課程學分安排、學時安排等,其具備一定的差異性,但從整體來看,院校其學分分配及學時安排上,實踐練習所占的比例偏低,普遍存在著重視課堂教學而缺乏現實實踐的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自我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具體院校人才培養組織模式上多表現為以下幾種:在校生及比賽間隙教練員或運動員在校學習、學校派教師到訓練基地進行教學、與其他院校展開合作教學、通過遠程教學學習知識或教師輔集中輔導等[3]。然后高水平運動員多承擔著一定的比賽任務,其時間相對不夠充裕,為此采取間隙學習或教師委派教學的方式可行性較高。此外隨著現代教學方式的變革,應用遠程教學方式學習取得不錯效果,然而其現代教學方式仍未獲得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當前,在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教學中,受擴招影響,師資力量難以滿足現實教學需求。師資力量薄弱,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及人才培養質量。當前,教師在授課方式上仍占主體地位,一味采取灌輸式教學,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與被動模仿學習中,教師授課方式存在一定問題。隨著體育運動發展,運動訓練專業其教師隊伍存在著一定能力欠缺。在相關的教學資源配置上,現代化教學設備配置較低,專業器材及場地設置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仍有待進一步優化與調整。
當前,體育院校其運動訓練專業生源來源,主要為普通高中體育優秀生、高水平在役或退役運動人員、傳統體育項目學校、業余體校與專職教練員等。業余體校及傳統體育項目學校為主要的生源渠道。
為推動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基于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人才培養對策及建議,具體為以下幾點。
在新時代背景下,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滿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確保專業人才具備較好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突出專業特色的基礎上以培養多元化運動訓練人才為目標,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確保其人才培養能夠積極實現其個人價值并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其多具備較好的運動基礎,但其學習動力及學習自主性偏低,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在考試過程中多存在著不及格問題。為此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較好的運動技能外,還應加強相關的理論知識教育,讓學生具備相當的專業理論知識,如:體育鍛煉理論、體育組織理論、心理學、營養學等學科知識[4]。在實際教學中,應綜合分析學生特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體育院校要求其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具備比其他專業更為突出的專項運動能力,此外還應具備組織與指導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對于學生各種能力與知識要點的培養,需要將其具體到院校課程安排之中,通過優化課程設置來實現。依托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考慮人才培養所應具備的能力、知識及素質要求進行課程優化,確保其內容設置深度及廣度滿足人才培養訴求。充分認知并尊重學生主體特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及積極性。
傳統的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訴求,且隨著社會發展,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需求差異及辦學基礎差異等,決定了人才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特征,為此則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發展,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提出打破四年制單一的培養體系,綜合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將運動訓練專業教育層次進一步提升,綜合學分制并引入彈性學制,積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允許具備條件的學生提前畢業。如打造“3+x”模式,“3+0”模式,改變傳統四年制,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并獲在滿足學分后允許畢業,“3+1”模式,在學生意愿基礎上前三年主修相關專業課程,后一年則可以向自己期待的方向進修,以提高自身素養。此外,還可以打造“3+3”模式,與本科及碩士掛鉤,允許對成績優秀者保送。依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5]。
綜合考慮學生培養目標及知識結構培養需求進行課程優化,有助于拓寬專業口徑,打造較好的基礎。提高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在課程設置與安排上,應加大實踐練習的課時安排,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及實踐能力。優化課程設置,應綜合分析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之間具備的匹配性,合理安排主修、選修與實踐課程,確保學時與學分分配的合理性,課程設置需要具備操作性與完整性,且應依托實際進行調整,確保其應用實施效果較好。
隨著學校擴招,學校自身的場地器材及師資力量顯得難以滿足應用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練習密度與教學實際質量產生較大影響。為此,需要增加經費投入不斷提高學校人才培養所需要依賴的各種資源條件水平。通過政府款項、學校經費、社會及企業支持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加快學校各種體育設施建設。此外,還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再學習與再教育,積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及能力,為人才培養提供師資力量支撐。
此外,體育院校還應實施較為靈活的入學標準,優化生源結構,改善教學管理,構建良好的教學評價體系與學生就業跟蹤體系,為后續人才培養提供支撐,積極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在培養競技體育訓練隊伍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學校擴展與社會發展,傳統的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現實發展的要求。以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組織模式、資源配置及生源為主要視角探究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基于此提出具備操作性與實踐性的人才培養對策,其對于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具備指導及實踐價值。
[1]楊雪梅,徐勇.對優化新世紀高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科技風,2012(22):184.
[2]宋瑩.吉林省高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8):210.
[3]楊杰,郭修田,曹永清,等.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脫垂性痔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2,27(7):810-811.
[4]宋信勇.對我國省屬高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審視與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1):86-89.
[5]趙豐.關于優化21世紀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1,30(5):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