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虎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相應的文化、體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體育項目的關注越來越多。排球是我國傳統的優勢項目,其發展一直被人們所關注。其中快攻戰術時我國排球運動中的常用戰術,在抵御歐美國家進攻方面效果顯著。因此該文將對排球快攻戰術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排球快攻戰術的創新。
近年來快攻戰術已經成為世界級排球比賽中常用戰上,但是很多排球隊伍在運用快攻戰術時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包括:首先,快攻戰術組織較為簡單,多人的戰術配合較少,“卡輪”問題在戰術組織中經常出現,靈活多變的特點沒有在快攻戰術運用中得到良好的體現。其次,快攻戰術經常受到發球的抑制,進而降低了快攻戰術的組成率和扣球成功率。整體上說簡潔、快速、力量是一攻戰術發展的主要方向,與之相對的是擅長快攻戰術的亞洲國家排球的經濟實力遠落后于擅長高舉高打的歐美國家排球隊,亞洲國家在同歐美國家的排球比賽中屢屢敗下陣來。
這些問題的產生于實際中的很多因素都息息相關,新規則的執行,如新發球區等,有較為突出的影響。發球戰術、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擴大發球區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大的空間,發球的針對性和攻擊力發福提升。與此同時,當前關于快攻戰術的創新和發展還無法滿足亞洲國家排球運動水平發展的需求,近些年的比賽中很少有快攻戰速的創新,對于排球運動的發展和排球比賽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排球快攻戰術研究方法,根據相2008、2012年奧運會,男、女排球比賽視頻,查閱西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文獻,通過系統理論發分析排球快攻戰術下的攻防系統結構和平穩問題。
根據組織實施快攻戰術的特點和過程,可將快攻戰術系統的基礎結構劃分為扣球、移動、發球三個子系統,其中每個子系統中都存在相對穩定的內部結構特征。運動員之間相對固定的站位關系是接發球子系統的內部結構特征,例如五人接發球的M站位、W站位針形等。連接扣球子系統與接發球子系統的移動路線和移動策略是移動子系統的內部結構特征,例如“進攻戰術的前交叉、假交叉、后交叉等”戰術組織中心位置和進攻區域的關系是扣球子系統的結構特征。例如一種典型的快攻戰術扣球子系統結構,其特點包括:在快攻戰術的組織中心中,二傳位置在3號位與2號位之間,二傳運動員前方是寬闊的3、4號位區域,進而實現網長組織以3號位為中心的前快戰術以及4號位發展的平拉戰術的充分利用,這樣2號位背快戰術能夠更加有效的組織[1]。
快攻戰術系統具有較高的開放性,通過與防反系統、發球系統的有效配合,能夠實現競技系統的相互對抗、相互抑制、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可知,快攻戰術系統能夠實現內部平衡,其中競賽規則、戰術對向相克等外調控機制、攻防技術、內調控機制實現系統平衡的維持。發球與防反戰術的特點、快攻戰術的特點能夠通過快攻戰術系統結構有效的體現出來,通常情況下這種都能夠被攻、防雙方接受,在平衡結構在經濟、效率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發球區規則改變對競技系統攻防結構進行調控變產生的快攻戰術系統結構缺陷是快攻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發球區規則改變后發球區域增加,球運行的距離、運行時間也發生相應的改變,更為關鍵的是一攻系統的結構和發球關系發生了改變,原發球站位條件下形成的攻防結構平衡被打破,進而造成了根據遠發球區規則構建的以2、3號位之間區域為戰術組織中心構建的快攻戰術系統的結構性缺陷。現階段5號位場地后區域發球對快攻戰術系統的結構性抑制是快攻戰術系統的結構缺陷,其中對二傳運動員移動路線的制約、對4號位平拉開戰術的抑制較為突出[2]。
從發球方5號位場地后區域向接發球1號位與2號位區域發直線球是5號發球對平拉開戰術的結構性抑制。運用這種發球組織快攻戰術時,一個夾角大于90度地鈍角形成于從接發球站位到二傳位置之間,同時有一段較長距離存在于二傳位置到4號位平拉進攻區域,這就要求4號位具有較高的平拉開球技術,而這些都會給二傳運動員向4號為傳出高質量的平拉開球增加難度。在實際比賽中進而這類發球時,即使一傳能夠到位,也應要求2、3號位區域在二傳運動員組織下進行快攻、后排攻、強攻。
4號位平拉開的地位在快攻戰術系統中十分重要,拉開攔網運動員在該區域進行防守,是常用的牽制攔網運動員的戰術。實際比賽中如果4號位平拉開戰術無法打出,那么僅有2、3號位是快攻戰術進攻的區域,那么3號位就會逐漸轉變為攔網運動員的防守站位,攔網防守此時能夠產生區域優勢。根據排球競技網上博弈模型可知,在攻防雙方其他條件均不改變時,如果僅限于2、3號位區域進行進攻防戰術扣球,攔防4號位的運動員逐漸接近3號位,攔網防守的區域優勢就會形成,這種條件下就會降低快攻戰術扣球成功率[3]。
由于排球具有非常強的直接對抗性,所以互相限制的“對向相克”在其技術和戰術的演化過程中較為明顯。隨著新的、先進的戰術結構的形成,就會有另一種與之對抗的戰術結構產生,在這個過程中競技體育能夠獲得不斷發展。新的發球結構在排球比賽發球區規則的影響下發生改變,但從近年來的比賽情況來說,發球的攻擊性在這種發球結構得到明顯增強,并明顯的抑制了快攻戰術。同時也應當明確在發球區規則的改變下快攻戰術的發展與創新開拓了新的空間。發球快攻戰術系統結構是在原發球區域規則制約下形成的,在針對5號位場地后區發球,快攻戰術組織會向3、4號位之間區域移動,快攻戰術系統存在的結構缺陷能夠得到有效解決[4]。
建立新的、具有戰術組織中心的快攻戰術系統,要求動員具有更高的運動技術和戰術水平。運動員在實際比賽中,應當以對方發球運動員發球站位為依據,科學選擇戰術組織中心,即在對方發球后二傳運動員應當根據相應的戰術組織中心進行移動。此外,其他運動員進行一傳和跑動時應當嚴格執行既定戰術。所以,應當將運動員的體能和智能培養作為快攻戰術訓練的重點,進而實現運動員敏捷性、快速反應、戰術配合力的有效提升。
該文分析了當前排球快攻戰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對快攻戰術的創新進行了探索。但該文還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業人員能夠加強重視,不斷提升我國排球運動的水平。
[1]張濤,張飛燕,金赟.排球戰術訓練水平診斷與評定的探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0(7):21-24.
[2]劉聰明,趙志忠.排球戰術最優化教學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7):141-142.
[3]劉敏,朱淦芳.從規則的變化透視排球戰術的趨勢[J].浙江體育科學,2013(8):65-66.
[4]朱淦芳.從規則的變化看排球戰術的發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