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江蘇省丹陽市第五中學 江蘇丹陽 212300)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一個個擁有獨特生命發展規律的個體,這些個體在參與體育學習時,會因為不同的學習心境或者學習能力產生不一樣的生命體驗。這種現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將理論知識學習內化成生命體驗的過程,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個體生命獲得生命力量,還能夠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有利于個體生命發展的環境氛圍,激發個體性的生命力量,構建促進個體生命力量發展的有利環境,這同樣是展開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體育運動,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就是當代社會的真實寫照,任何一位參加體育運動項目的個體都要融入到體育競賽的精神熏陶中,接受體育競技的洗禮,這里所指的洗禮是相對積極的含義,促使參與體育教學的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在相互幫助的前提下積累學習經驗,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而體育精神中,奧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則代表著體育精神的精華,始終推動著人類的社會文明建設,逐漸將競爭、超越看成體育發展的核心特征,而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超越是在競爭基礎上存在并發展的,一旦失去了競爭的支持,超越也不再顯得那么重要,沒有激烈的競爭,就沒有成功的超越,弘揚、落實體育精神也就成了口頭玩笑,體育教學中蘊含的超越,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體育活動中的超越,因為體育活動的超越只代表著體能優勢和技術優勢,這是最基層的超越。然而對于體育教學來講,需要超越個體發展的可能,需要學生在不斷突破心理障礙后,獲得自我生命價值的提高,這種意義上的超越,是學生克服自身不足,達到心理、生理上的升華,在生命體驗至上,是對個人意志、生命價值的鍛煉和提高,只有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才能體會到生命價值的可貴以及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體育活動帶來的生命體驗,是任何一種活動無法代替的。
對在校生進行嚴格的體育鍛煉,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健康系數的重要方式,同樣也是加快社會發展步伐的重要措施,人類個體生命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一,賦予人類既單一又復雜的情感體驗,而體育教學就是社會生命教育的載體,是自然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精神生命價值的再現,在共同作用下實現生命價值的升華。
任何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個體的發展。然而,個體的發展需要以自然生命的發展為基礎,主要包括人的心智道德發展、人格的發展等,這是對自然生命的拓展。自然生命和教育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生命的綜合、全面發展也離不開體育教育的支持,為了實現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體育教學需要再接再厲。在體育教學中,強筋骨、益體膚是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這是從身體發展層面看到的體育教學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性。“體”是體育教育的基礎,同樣也是“心”發展的基礎,因此體育教學可以算得上是“身心”一致發展的途徑,“身心”結合是體育教學重要特征,貫穿與每個個體生命發展的始終,除此之外,體育教學的本質目的并不單單局限于鍛煉身體、延長生命上,還包括對個體心理的塑造,只有在充分確保實現身心統一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發揮體育教學對于道德養成、智慧獲取、審美科學的重要作用。
雖然體育教學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但是體育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逐漸從第二代工業社會轉移到了第三代信息社會,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另外,隨著社會發展腳步的加快,雖然這些新興的高新技術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工作,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安全隱患,自動化、數字化、機械化。智能化的工作特點使人們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開始變得越來越枯燥乏味,這些創新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身體機能的發展規律,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了很大危害。
20個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現代教育提出了一套更加適合培養人才的要求,即“健全的體魄、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一要求更加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引起了世界各地教育界的關注,隨后在此基礎上,很多國家都相繼走上了教學改革之后,在結合本國體育教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展開有針對性、有目的的教學內容改革、創新,例如,日本體育教學主張“快樂體育”將人的個性特征和人類的性格培養放到同一個層面上,通過調控兩者之間的關系,將內在的情感升華成生命的價值。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促使運動素材逐漸實現小集團教學,對體育教材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使體育教學只是從簡單易懂的動作技能教學轉變成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模式。
個體生活在社會中,不僅具有自然屬性、更具有十分明顯的社會屬性,個體在社會中的發展,慢慢形成了社會生命價值的教育模式,個體的社會性發展簡單來講就是個體在履行社會角色時的一系列行為和整個發展過程。它和個體的精神品質和教化功能都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個體的社會化發展是否能夠實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非生產性體力活動相結合。身為一個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體育教學過程,對個體的社會化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體育系統化教學不僅能夠向個體提供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方式、行為規范和行為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個體感受到其他領域的運行規則,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行為期望和行為準則,個體存在一天就需要和社會角色保持密切的統一,也就是說,個體要想符合社會生命的發展要求,并得到社會成員資格,就必須要適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體育教學活動,剛好為社會角色的選擇提供了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
總而言之,體育教學是自然生命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生命發展的關鍵,是精神生命發展的重要途徑。精神生命教育是體育教育的內在教育模式,它的存在和發展超越了自然生命的核心,而表現為個體完善的性格特征,是體育精神和精神文明以及精神文化發展的核心。
相關規定指出,體育本體并不是客觀存在的社會而是“育體”,這里所提到的“育體”主要是作用和目標是“體”是個體實施生命活動的整體。我們平時所提到的“體”,一般都是指生命活體,用一種科學的、全面的方式來詮釋具有鮮活生命特征的人體生命系統。這對于“育體”來講,不僅能夠從這方面理解,還能夠為個體的綜合發展和功能的實現提出貢獻,能夠完成個體系統結構以及實用功能的優化。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大方面來看,第一,確保個體整個生命系統,都能夠完全根據自然的本性,完成生長和發展,減少因外界影響而造成的損傷和畸形,能夠滿足生命發展過程中的每個要求。第二,體育教學存在著很大的意義,需要充分確保個體的生命系統和社會發展之間保持一致,并且體育教學還應該能夠根據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完善自己、改善自己,對自己的結構進行優化、對功能進行強化,通過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最大程度上和社會發展保持一致,適應多種形態的生命活動需要。“育”從一定角度反映了個體存在性問題,從這個概念分析角度理解,“存在問題”和“生命問題”之間是有很大不同的,“存在問題”和個體本身的實際價值有很大關系,就拿體育教學來講,如果教學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和意義,那么體育教學就不存在意義。個體的每一個工作、行為,都會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形成相應的反應,然而個體的行為并非簡單的為了生存或活著,更重要的是促使個體生命發生縱向的、歷時變化。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教育是體育的本質含義,是以教育形式表現自身的一種教學模式。
體育教育只是偌大的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但是體育教學的本質和所有學科的教學本質一致,基本都是和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一樣的。唯一的不同點就在于,體育教學比較側重個體身體活動對個體情感世界帶來的影響,使個體在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中,實現提高身體素質、凈化心靈、塑造品質的目的。但是,多年以來,人們似乎更加關心體育教學的表面意義,簡單的將體育教學定義為生存教育,經過本文的敘述,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體育教學的本質并不是簡單的生存教育,而是將生存意義、生存價值等融合到一起的存在教育。由此可見,將“育”作為體育教學的本體,把體育的本質定義為“教育”,致使體育教學的本質屬性是個體活動性和教育性的結合。
體育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是在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實現個體生命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促使人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體育教學作為生命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體育教學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建立在個體生命價值的基礎上,我們都知道,個體的任何活動,都需要精神和肉體的相互結合和配合,從哲學角度來看,就是意識和存在的關系,在持續運動中,達到身心一致的結果,這樣一來,個體的物質生命結構和實用功能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活動速度或者精確度,這也反映出,個體的功能和狀態和個體的活動效率有著密切的關系。體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個體相對物質性的生命體,是對個體最基本的自然生命進行鍛煉和教育,借此協調個體的身心發展。
第二,體育教學是優化、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教育即生命”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真切的反應了教育內涵和教育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是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體育教學將個體的生命價值作為一切教學的起點,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根據個體生命價值的發展規律,采取適當的方法,促進生命的進步、追尋生命的真諦,以提高生命的質量,獲得最終的完善和健全。體育能夠完成對個體的改造,包括形態結構以及生理結構,充分實現了身心同步、健康發展的要求。體育教學在完成對學生的體能訓練時,需要對學生心理發展情況也進行調查、教育。因此,為了向學生提供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體育教學需要采取多種措施、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體育教學的吸引力。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要求當今體育教學與時俱進,積極響應社會發展潮流,新時期的體育教學更加側重生命價值的發展,需要重點從以下方面展開。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知識經濟需要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教學理念,使體育人才不僅擁有高素質的專業技能,還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韌不拔的體育精神。
第二,要轉變體育教學觀,人們的思想也需要跟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促使體育運動和個體的自我教育共同發展,將體育作為個體生活方式的一種,實現生命價值的提升。
第三,要轉變價值觀,體育教學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價值觀,已經無法滿足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價值觀決定了個體生命價值的大小以及實現的程度,體育教學過程中,也要滲透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多樣化的體育活動,激發個體對生命的認知意識,實現個體的全面、綜合發展。
基于生命價值的體育教學,將體育教育的基礎知識、重要技能、體育鍛煉技巧等作為落實生命價值的重要方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體生命的發展,實現生命化體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內容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體育教學評價的進程,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緊緊圍繞生命體征展開,將生命的鮮活性、完整性作為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追求精神生命、生活生命、自然生命的和諧統一。
[1]程紅艷.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8):17-20.
[2]宋繼新,貢娟.論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體育運動一體育運動思想、原理和方式的變革[J].體育學刊,2004,11(6):7-10.
[3]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黃文仁.人文社會科學與新世紀學校體育改革[J].體育學刊;2012(5):5-7.
[5]劉勇.健康教育融入高師公共體育課的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4):69-70.
[6]陳興旺.城鄉差距與犯罪——兼評馬加爵案及王斌余案的罪責承擔[J].甘肅農業,2006,10(8):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