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 劉棟 葉志文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新常態”社會環境中我國體育產業的包容性發展①
劉偉杰 劉棟 葉志文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新常態社會環境中我國體育產業在結構優化、體制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包容性發展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該文在闡釋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剖析在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困境,提出保障政策落實到位和確保以發展為核心、促進項目自身發展和增強賽事活動引領、創新管理體制水平和多元主體包容發展、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和重塑產業發展體系來促進體育產業包容性發展的應對策略。
新常態 體育產業 包容性 發展策略
“新常態”是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自提出以來并經過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性闡述后成為國家戰略層面內容,新常態作為中國社會發展新特點,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中高速增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消費的增加成為中國經濟在新常態發展中的新亮點。該文在解讀相關理論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并剖析在新常態社會發展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困境,提出保障政策落實到位和確保以發展為核心、促進項目自身發展和增強賽事活動引領、創新管理體制水平和多元主體包容發展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和重塑產業發展體系等應對策略,以期更好促進體育產業包容性發展,做大做強體育產業。
1.1 新常態
目前國內對“新常態”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放在市場經濟語境中去理解卻毋庸置疑。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優化改革正成為中國的新常態,新常態是指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機遇、新條件、新失衡等[1]。新常態的最終指向是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提升人們“獲得感”,就業穩、價格穩,民生保障更完善。
1.2 體育產業
楊葉紅等人[2]指出體育產業是專門從事圍繞著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體育服務或勞務的生產經營活動。體育產業首先是要能夠獲取經濟效益,同時體育項目的發展程度能相應衍生出產品或產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當前,體育產業這一概念所涵蓋和涉及的范圍一般包括:體育競賽業、體育健身業和體育用品業。
1.3 包容性發展
包容性發展是在包容性增長之后提出的新概念,包容性發展旨在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并且追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旨在回歸發展的本意,堅持以人為本,強調“民富優先”,發展經濟,有利于國家、自然、社會、人類的和諧相處[3]。
體育產業作為創新產業、朝陽產業、綠色產業,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4]。當前,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體育健身行業發展迅速,體育健康消費在國內居民中普及度高,發展勢頭迅猛,體育健身已經成為大眾活動項目。體育用品業是目前為止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最好的一個行業,雖然在北京奧運會強勢發展的后期陷入階段性衰退,但在科技、人才、質量、管理等因素的綜合提升下,中國體育用品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發展空間巨大。體育競賽業的發展不僅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同時也受城市化進程、項目熱愛程度、競技水平、文化教育等因素綜合影響,因此不同地區體育競賽業發展不同。受制于當前我國特定的經濟體制、體育發展的舉國體制、東西部經濟的懸殊巨大、傳播媒體的高度壟斷等因素,我國體育競賽業的發展將是長期挑戰與機遇并存。另外,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優化慢,體育產業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體育產業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5]。當前,盡管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消費的增加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但是就發展目標而言,在新常態下現實狀況的發展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當前體育產業體系布局需更加合理,功能需進一步完善,種類要更加齊全,進一步豐富體育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等。
當前,體育產業市場前景無限,資料顯示,體育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發展,遠遠高出整體經濟增長水平[6]。體育產業雖然是新興產業,但發展速度迅猛,發展前景廣闊。然而,面對如此利好的市場前景和新常態下日漸嚴峻的經濟發展態勢,我國體育產業實踐手段單一的窘境卻越加凸顯,產業規模小、活力不強,體育管理人才稀缺等問題也導致體育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優化速度慢。
體育產業的發展分為政府主導型和政府參與型,體育產業在中國尚屬新興產業,其基本國情和發展基礎決定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發展進程由政府主導[7]。當前,體育產業的發展是由政府統籌規劃,確定體育產業長期、中期、短期的發展重點,同時運用多種手段引導、調控和規范體育產業的建設和運行,體育產業在中國是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政府主導所產生的效果和發展的速度也證實了政府主導的好處。然而,在新常態下政府主導也逐漸顯現出一些弊端和失誤,不僅存在產業發展方法選擇不當和部分地區政府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存在區域性政府行政干預過渡,挫傷產業發展積極性的問題。
4.1 保障政策落實到位,確保以發展為核心
體育產業是創新產業,也是朝陽產業,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體育產業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1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2014年10月,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政策的利好使體育產業發展迎來巨大的機遇。良好的政策環境是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保障社會投資、健身消費、稅費價格、規劃布局與土地、人才培養和就業、無形資產開發保護和創新驅動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實到位,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在體育產業的體育競賽業、體育健身業和體育用品業中,始終確保以發展為核心,發展為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體系、優化體育產業環境、堅實體育產業基礎;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發揮市場作用、注重統籌規劃、創造發展條件和倡導健康生活。
4.2 促進項目自身發展,增強賽事活動引領
體育項目自身發展對體育產業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當一個體育項目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群眾參與積極性高,該運動項目就會相應衍生出一系列相關行業發展,諸如服裝、銷售、彩票、旅游等,從而促進體育產業發展。要大力促進體育項目的發展,使運動項目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設施條件,該體育項目才有可能發展為產業,才有可能衍生出相關產品。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能夠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成為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中國許多城市將舉辦體育賽事作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例如北京的奧運會、上海的世博會、青海省的環青海湖自行車公路賽、三亞的國際沙灘排球賽、大連和廈門舉辦的國際馬拉松賽等,這是非常利好的。鼓勵和支持更多地區和城市舉辦賽事,增強賽事活動引領,能起到促進體育項目、體育產業發展的作用。
4.3 創新管理體制水平,多元主體包容發展
管理體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體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新常態下,高管理體制水平能加快發展產業化進程。在政府主導前提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各行政機關和體育行業協會盡快分離;加快體育賽事管理制度改革,簡化和取消部分體育賽事活動審批;吸引社會資本承辦和協辦賽事,充分調動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前,足球、籃球、排球已職業化多年且效果良好,因此讓更多逐漸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職業化已成趨勢,同時更多俱樂部、教練、運動員的職業化發展也很有必要。要實現多元主體的包容發展,應該鼓勵和支持社會參與,政府主導下的體育產業進行統籌規劃,充分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體育協會和中介組織、體育貿易展示平臺和體育產品服務交流等完全交給社會主導,實現多元主體的包容性發展。
4.4 改善產業布局結構,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新常態下的體育產業發展充滿挑戰,因此在新形勢下優化合理產業布局、改善健全產業結構、發展壯大潛力產業刻不容緩。根據不同區域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體育產業,不同地區結合如山川湖泊、草原沙漠、冰雪炎熱等自然優勢資源;擴大和創新體育產業基地,建立彼此協作發展機制;進一步發展壯大京津翼、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洞庭湖、青海湖、泰山、黃山等名湖名山的體育產業集群。改善體育競賽業、健身業、用品業產業結構,培育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項目,發展健身休閑體育服務項目,創新發展體育用品項目。發展壯大潛力產業,進一步發展普及性廣、群眾參與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集體項目,形成群眾消費熱點,如足球、籃球、排球。體育產業長效機制的構建從科學規劃、制度保障、建立機制三個方面下手。規劃既有群眾基礎又有發展潛力的體育項目,規劃框架應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階段性目標和任務、組織系統建設、賽事管理和控制、經費撥付、評價和監督體系等;管理制度的保障,包括項目開展制度,安全制度,獎勵制度,督查制度等;相應機制的建立,包括體育用品消費的動力機制,促進群眾消費的內動力和外動力;激勵機制,群眾從事體育健身的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保障機制,完善體育競賽順利開展的檢測、實施、反饋調整保障手段;控制機制,對體育競賽業、健身業、用品業的控制采取組織的、制度的和文化的控制手段等方式。
[1]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4).
[2]楊葉紅,方新普.體育產業概念界定及分類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7).
[3]盧寧.包容性發展的理論內涵探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G804.8
A
2095-2813(2015)08(a)-0000-00
劉偉杰(1990—),男,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