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占菊 王艷河北省肅寧縣人民醫院 河北肅寧 890848
?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的優勢探討
龐占菊 王艷
河北省肅寧縣人民醫院 河北肅寧 890848
[摘要]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疾病,雖不致命,但長期調理不當,仍會造成嚴重危害。本文從中醫角度探討治療月經不調的方法,相較于西醫療法,雖然療程較長,但副作用較小,從根本上調理血虛、腎虛、內分泌失調,達到治愈的目的。
[關鍵詞]中醫;月經不調;優勢
月經不調(或稱月經失調)在婦科疾病中屬于常見疾病,在青春期到絕經前期的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幾乎所有成年女性個體均曾經或正在患月經不調。月經不調主要指月經的經量、經色、經期及行經周期發生了與以往不同的變化,包括經期延長或縮短、行經周期無規律、經量增多或減少、顏色變化、行經腹痛或其他不適等不正常的生理現象。
激素調節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中要因素,女性內分泌激素水平的變化直接影響其正常的生理周期和功能。出現月經不調,說明女性生理周期出現異常,也說明內分泌調節出現異常了。
1.長期經量過多或不規則出血。導致女性失血性貧血,易出現頭暈、心慌、乏力、氣急等癥狀,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
2.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婦科腫瘤也可引起月經不調,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
3.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婦科疾病引起的月經不調,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孕。
4.月經不調不利于體內新陳代謝和毒素的排出,影響女性容顏。青春期女性月經不調易長青春痘、痤瘡等,致皮膚粗糙;30歲左右女性月經不調會導致過早衰老,皮膚松弛、晦暗無光、毛孔粗大、色斑等現象;40左右歲女性月經不調則會導致體內內分泌紊亂,提前出現更年期癥狀;50歲左右女性月經不調將導致失眠、多夢,更年期癥狀較嚴。
5.月經不調女性,因激素水平紊亂或皮膚容顏變化,煩躁易怒,影響家庭、社會關系。
西醫理論認為,月經是女性子宮周期性出血或陰道周期性排血的現象。它是由下丘腦-垂體-性腺(卵巢)這一性腺軸的神經內分泌進行調節的,激素作用在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增厚、血管增生、腺體生長分泌,最后子宮內膜崩潰、脫落,伴隨出血。大概一月為一個作用周期,使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變化,如陰道排血障礙,均可以導致月經不調。
中醫祖傳醫學認為,月事產生及行經是天癸、氣血、經絡及臟腑共同協詞作用的結果。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到:“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巳時下”,指的是腎氣旺盛,水谷精微供養充足,藏于先天中的天癸逐漸成熟,促使任脈通暢,太沖脈聚臟腑之血,血海定期滿溢,出現排血這一生理現象。而月經不調,則是機體功能的失調,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因、外因兩方面來說:內因如情緒不穩、心情不好、憂思郁怒、房勞、多產等;外因如風、寒、熱、濕等邪之內侵,致氣血錯亂、損傷沖任二脈。[1]
目前西醫對月經不調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激素治療法,通過使用雌孕激素來調節行經周期,或促進卵子生成與排出,手段生硬、單一。激素治療不能驟然停藥,否則更容易導致體內激素水平紊亂,引發更嚴重的后果(閉經等)。
中醫在月經不調的治療上注重整體觀念,從整體出發,以辨證的方法論治,結合病人的經期、經量、經色、經質及其他全身癥狀,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全面觀察。在治療上更是講究調經治本,以內服中藥,外加針灸推拿,共同治療。因月經的正常生理變化與先天腎氣、后天精微、沖任氣血有關,故治療月經不調的基本方法是疏肝、補脾、益腎、調理氣血沖任,使得任脈通、太沖脈盛。[2]
1.肝郁型,主要表現為經量少,色暗紅,小腹或乳房有脹痛感,舌苔薄白,脈弦。中藥當歸、白芍、白術、柴胡、茯苓、首烏、甘草、丹皮、制香附各10g煎服。
2.肝血虧虛型,主要表現為經量少,色淡,小腹空墜,伴頭暈眼花,心悸,舌質現淡紅狀,脈細弱。中藥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各10g,山藥20g,熟地15g,川芎6g,黃芪30g煎服。
3.腎氣不足型,主要表現經期延長,色淡,質稀薄,全身乏力,舌苔白,脈細弱。中藥人參、炙甘草、五味子各10g,熟地、山茱萸各15g,菟絲子20g,山藥24g煎服。[3]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并不因月經不調而單純的對癥治療,而是根據月經來潮的不同時期,針對患者身體的整體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案,以活血通絡、疏肝解郁、滋補肝腎為主。年齡不同,方案也不同。如青春期女孩身體機能尚未發育成熟,若出現月經不調,當從腎來論治;中年婦女多有孕育史,若出現月經不調,當從肝來論治;老年女性先天腎氣逐漸衰退,天癸枯竭,若出現月經不調,當從脾胃來論治。這就是中醫治療中體現的整體觀念,也是較西醫治療效果要好的主要原因。
月經不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療月經不調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不能治愈。中藥的毒副作用相對西藥要小,但“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仍會對機體造成傷害。藥補不如食補,中醫講究藥食同源,食材也是藥材。五谷雜糧在長期的身體調理過程中發揮著中要作用:紅棗補益氣血,黑豆補腎,銀耳補肺氣等。中醫臨床上將藥材、食材共同運用對患者康復更有利。[4]
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的疾病,除器質性病變能夠引起月經不調外,情緒異常、冷熱刺激、不良飲食習慣等也是引起月經不調的原因。一旦出現月經不調,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中醫在治療月經不調的過程中,雖然治療過程緩慢、療程較長,但從根本上調理了身體,治愈后復發的幾率要小的多。中醫療法中依循的辯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使得全身系統都得到了恢復,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劉俊娟.引起月經不調的外界因素與防治[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5):1769-1770.
[2]嚴群.淺析中醫調理婦科月經失調的好處[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
[3]楊協清,方企揚,徐小倩.中藥治療月經不調的處方用藥分析[J].中外醫療,2009,22(1):06-107.
[4]關鍵.婦科月經不調的中醫療法探析[J].醫學信息,2014(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