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艷 鄭先彬 甘本鑫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蘇紅艷 鄭先彬 甘本鑫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作者針對376名高職院校教師開展調查,分析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倦怠主要來自于社會、組織和個人三個方面,通過分析確定倦怠具有典型的“高職”特色,嘗試對倦怠成因進行分析,提出對策。
高職院校 職業倦怠 現狀分析 對策研究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就對職業倦怠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把研究的觸角伸向了教育領域。研究中發現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是指教師難以應付職業對自己的要求從而產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狀態,是個體厭倦和畏懼工作任務的一種心理反應。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在長期工作體驗下產生的負面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一般表現為三種心理反應:其一,情緒衰竭,表現為疲勞、煩躁、過敏、情緒緊張;其二,非人性化,表現為不愿與學生接觸,從行動上、心理上疏遠學生;其三,個人成就感降低。
本研究針對蘇北地區,選取了五所高職院校(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炎黃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對教師人群隨機抽樣,參加問卷研究對象共376人,回收357份,其中有效問卷354份。研究對象分布見表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表,單位:人。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表
研究中問卷采用的是基于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的適用于高職院校教師的情況的調查問卷。問卷包括30道題目,結合研究對象的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個人成就感和來自于學校、社會的壓力對教師職業倦怠程度的影響共五個方面展開研究,前28題采用六點計分法計分,1表示從未有過,6表示幾乎天天如此,得分越高說明職業倦怠程度越嚴重。之后利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表如表2所示:

表2 職業倦怠對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因素多元線性逐步回歸
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見,以情緒衰竭舉例,情緒衰竭為因變量,最終由9個自變量納入方程,其聯合解釋能力為25.85%(即R2)。F值為13.269,p小于0.01,表明線性方程構建成立。從自變量結果看,性別、是否雙師型教師、年齡、月平均收入、是否兼任黨政工作、婚否、子女年紀回歸系數(β)為負,表明與情緒衰竭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女性、非雙師型、年齡越大、月收入越高、非黨政兼職已婚、子女年紀越大的老師情緒衰竭相對不高;教齡、任教學科(基礎課)歸系數(β)為正,表明與情緒衰竭呈正相關關系,說明教齡越長、任教課程非專業課老師的情緒衰竭越嚴重。可以看出主要影響教師情緒衰竭的因素是教齡和任教學科的差異,影響個人成就感的是教齡,社會壓力主要區別在于學歷、教齡和任教學科的差異上,職教特色壓力亦來源于以上三方面的差異。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職業倦怠與缺失的可持續發展性、相對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匱乏的社會認同感和支持率,淡漠的人際關系,組織公平性差等因素密切相關。
通過研究發現,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分為內部與外部因素,具體而言需要從社會、組織和個人三個角度入手,改善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
2.1 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存在感。
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倦怠產生于社會大環境對職業教育地位的認同不足,造成從事職業教育教師的心理壓力異于一般高等學校教師。
長期以來,社會普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輕職業教育。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時期,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本身要用改革的辦法形成良性機制,更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共同辦好職業教育,提高就業率,不斷釋放“人才紅利”。
同時,職業教育應更積極地走出去發展自己,主動適應社會,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的講話中提到:社會要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要不斷“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整個教育體系“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這進一步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地位,指明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2.2 創造良性發展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教師所處的直接環境,對教師的影響最大,它是從組織角度對教師職業倦怠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
首先要保證學校領導水平的創新素質:在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校領導水平的創新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領導班子有無創新素質,是否用創新的思維管理和領導學校各項工作。
其次要努力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主動適應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切實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促進學校全面、快速、可持續發展。
最后體現以人為本,建立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在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中,教師希望獲得自我實現與尊重,作為學校管理制度,應更多了解教師需求,如特長發揮、業務進修、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等。同時也應建立有效的以激勵為主的相關管理機制:改進現有的以檢查為基礎約束制度,以提高教師教學管理水平為目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考核機制,科學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根據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進行更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例如針對目前比較突出的生源多樣化、辦學層次多樣化等突出問題,根據教學改革的開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質量監控策略。
2.3 從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免疫力。
外部因素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但是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存在,與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動適應社會:
首先要做到了解職業倦怠,正視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對工作厭惡、冷淡,對服務對象退縮和不負責任及由此導致的身心耗竭的狀態,教師首先應檢查自身,了解個人的職業倦怠程度。
其次要學會自我調節,思想積極樂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職業倦怠是一種心理疾病,教師要不要恐慌,只要尋求正確的途徑、改變自身價值觀和自身的愿望滿足方式,學會運用多種合理正確途徑改變自身的不良情況。可以通過情緒調節法改善內心的不良情緒;通過自我反省法,調整自身對所得的期望;通過角色變化法,調整對待學生態度等。只有適應社會改變自我,才能接受社會給予的挑戰,才能擁有成就感,從而治愈“職業倦怠”。
總之,職業倦怠是高職院校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們必須正視并積極主動對待這一問題,才能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更好。高等職業教育才能為社會輸送適合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才能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
[1]蘇紅艷,鄭先彬.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分析與研究——以蘇北五所高職院校為例[J].現代企業教育,2014,(11).
[2]周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量與質的研究及對策分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3]楊素蘭,韓效輝.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內外因素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4).
[4]唐芳貴,彭艷.高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工作滿意度、社會支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8,(8).
[5]李克強.讓職業教育為國家不斷創造人才紅利.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的講話,2014.
[6]王真.淺談教師的職業倦怠以及應對策略[J].科技信息,2010,(17).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2S JD840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