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禎 程俊霖(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漢 430079)
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現狀及對策研究①
李禎程俊霖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 要:跆拳道課程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組成內容之一,其課程評價一直都是高校跆拳道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環節,也是實現跆拳道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但在以往的跆拳道課程評價上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該文將對當前我國高校跆拳道課程的評價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對我國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的現狀進行具體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更加符合高校跆拳道教學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提出在“中國夢“視域下更加有利于我國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建設的幾點建議,以期為今后的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考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現狀對策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黨百年、全面小康”和“建國百年、現代化中國”的“中國夢”,其中,提高人民體質和增強國民身心健康的“體育強國夢”是中國夢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作為一項在我國迅速發展并深受青年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跆拳道運動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踐行“中國夢”勢在必行,而跆拳道的課程評價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跆拳道課程評價是對高校跆拳道課程的監督、反饋和保障,應真實、客觀、合理地反映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該文將對當前我國高校跆拳道課程的評價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更加符合高校跆拳道教學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以期為今后的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考核提供參考。
1.1指導思想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和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培養的理念正從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向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轉變,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目前,作為檢驗教師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適應社會能力的課程評價在其功能、方式、內容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對于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我國高校的跆拳道課程要充分發揮課程考核評價在教學中的引導、評價、反饋和激勵作用,淡化對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甄別選拔,積極調動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自覺參與性;樹立“突出應用、注重過程、尊重差異的全面考核以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評價新理念,逐步建立“課程考核內容綜合化、考核方式多樣化、考核過程全程化”的多元課程評價考核新模式,從而充分調動教師教學、學生上課和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我國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質量。
1.2基本任務與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應當將學生對基礎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程度、技術能力發展、行為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形成性與總結性相結合的全程性考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展和每個學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引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從而減少期末終結考試給學生帶來的片面性評價;同時,通過過程性評價可以獲取每節跆拳道課程教學活動中滿足當前社會需求的信息,并將這些反饋信息用于改善、調節我國高校跆拳道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即當學生已達到教學目標并能達到更高目標時,就應當調高教學目標或調快教學進程;反之,則應該調低目標或放慢教學進度使之符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2.1跆拳道課程評價內容不全面
跆拳道課程內容和成績評定應包含禮儀、文化、競技、品勢等多方面內容,但由于長期受奧運戰略和舉國體制的影響,我國各大高校的跆拳道選修課程都過多地注重競技實戰技術的學習而忽略了對于跆拳道品勢及跆拳道項目所蘊含的禮儀和歷史文化的傳授與練習,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從未接觸過跆拳道項目而一開始抱著強烈好奇心的學生對單純的跆拳道技、戰術對抗練習產生恐懼心理,挫傷了學生學習跆拳道的興趣和熱情,也就無法完成大學體育課程所設定的在技能(運動知識、運動技能)、健康(身體素質、形態機能、健身知識、心理健康)、行為(社會行為、社會適應)和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相關指標。
2.2一元化的評價方式將跆拳道教學簡單化
由于高校學生的必修課、選修課成績與學校的各項評優評先和畢業綜合測評分數息息相關,且高校和社會對學生在校表現、相關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情況的掌握也采取單一的評價方式,這就忽略了大學生由于遺傳、生活環境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雖然傳統的跆拳道課程評價方式能有效的預測和控制跆拳道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正常和突發現象,但卻脫離了社會發展和學生學習跆拳道的實際需要,違背了高校跆拳道課程的教學目標。一元化評價的價值觀過于追求評價的一致性而將復雜的跆拳道教學現象簡單化,忽視了跆拳道課程評價所蘊涵的多層次含義和學生個性及多樣性的發展,缺乏評價的真實性,無益于高校跆拳道課程的實施與發展。
2.3課程終結性和預設性評價顯著
我國高校的跆拳道教師一般是來自于跆拳道專業隊的運動員或體育院校跆拳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不僅從事過長期、系統的跆拳道訓練,具有較高的跆拳道技、戰術水平,還具備較強的跆拳道教學能力和與跆拳道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由于高校對教師教案的要求,任課教師都會在課前設計好教案并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預設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而大部分高校的跆拳道選修課一般只上一個學期,因此,在每學期末的課程結業考試中,教師只能根據短時間內對學生所教授的基礎跆拳道技術和技能進行考試,這樣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桎梏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將學生學習跆拳道的興趣和需要封死在了程式化的課堂中,產生了“學完—考完—忘完”的惡性循環,導致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體育觀念與體育意識薄弱、體育知識與體育能力較差、缺乏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習慣。
2.4跆拳道課程評價結果功利性強
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有近一半的學生是為了獲得體
育課學分而去上體育課的,他們認為假如高校的體育課沒有學分要求且非必修,就不會主動參與到體育教學中去。同時,由于目前大多數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方法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所要求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存在偏差,基本沒有起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學習以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動力上;任課教師只是為上課而教,缺乏促進學生對于跆拳道課程的學習和課外體育鍛煉的創新意識;學生只是為拿學分而上課,雖然跆拳道的基本腿法技術較易掌握,但學生上課就是針對考試而學、而練,當期末體育考試通過后,學生的跆拳道學習也就終止了,大部分學生并就沒有因為一個學期的跆拳道課程而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領悟跆拳道“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堅韌品質,更不要說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了。
3.1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能在較大程度上取得跆拳道教學的良好效果,就必須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客觀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練習跆拳道所掌握的技術水平和體育素質,并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理念。由于跆拳道屬于對抗類的搏擊項目,對于初次接觸跆拳道的大學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對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和人文關懷,從而使跆拳道課程評價活動的激勵性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教師和高校跆拳道教學的發展。
3.2加強跆拳道課程研究者、決策者與教師之間的聯系
當前形勢下的高校跆拳道課程就是要幫助作為實現“中國夢”和“體育強國夢”重要后備力量的青年大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由于跆拳道課程的施教和受教主體是任課教師和學生,因此,在考核評價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課程評價的每個環節上都應當廣泛的參與其中,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成效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水平都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根據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和跆拳道課程的任務,課程研究者與決策者應加強與跆拳道教師的溝通聯系,及時發現在跆拳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加強學生對于跆拳道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自我評價及組內的互相評價,在重視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每個選修跆拳道課程的大學生學習和練習跆拳道的“跆拳道夢”。
3.3突出跆拳道課程的健身性特點
跆拳道作為一項以腳為主、以拳為輔的緊張激烈且對抗性極強的東方搏擊運動項目,學生通過長期的跆拳道練習,可增強練習者的精力、刺激大腦,使其精神振奮、精力充沛;也可提高練習者在速度、力量、靈敏、柔韌等各方面的身體素質、機能狀態、身體形態以及各關節的靈性、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縮能力,提高人體心血管系統的機能和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增強人體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同時,跆拳道的訓練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內在修煉,并在訓練過程中要求“以禮始、以禮終”并堅持貫徹蘊涵豐富儒家文化的跆拳道12字精神(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使學生對自己的言行能夠更加克制、言談舉止有禮有節,也提升了他們在學業、身體形態、儀表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自信心,這對于大學生在現代社會中的交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4選擇合理的跆拳道課程評價內容
作為起源于朝鮮的跆拳道運動進入中國之后,高校跆拳道教師一直學習的跆拳道都是來自于韓國的跆拳道文化,而中國夢的實現是要將傳統的儒家文化精髓發揮出其現實的教育意義。因此,在中國夢的大背景下,跆拳道課程研究者與教師應制定出合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跆拳道課程培養目標、教學方案和課程評價內容,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以及理解自己對于跆拳道技術、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對自己在學習過程的態度、行為、思維過程以及跆拳道技術和禮儀文化給他們在身體、心理上帶來的變化等做出正確合理的分析,增強學生體質并促進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的良性發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在校的生活質量。
體育強國夢是實現中國夢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突破自我、促進國民全面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跆拳道項目自身由于受到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通過長期的練習,不僅可以對練習者起到強身健體與養生的作用,還可提高個人修養形成謙遜禮讓的品格。但作為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一個重要分支的高校跆拳道課程,在課程評價方面仍存在評價內容不全面、學生主體地位不強、評價方式單一、終結性評價和預設性評價顯著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高校跆拳道課程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跆拳道教學訓練中能夠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增進身心健康;通過領悟跆拳道精神的本質內涵、了解跆拳道運動的歷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進一步體驗到體育運動給他們的身體、心理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這不僅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和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需要,也是促進青年大學生積極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孟東方,王資博.中國夢的內涵、結構與路徑優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3(5):12-23.
[2]黃璐.《趕上了網絡:衛報新聞傳媒體育部案例》評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29(4):27-30.
[3]黃璐.中國體育夢的現實價值[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4,30 (3):27-30.
[4]俞冠先.高校跆拳道改革與發展戰略的必要性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9(1):93-94.
[5]黃璐.國家體育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廣泛涵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1(1):14-17.
[6]曾播思,徐焰.現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21-124.
[7]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8]黃璐.《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的國家戰略思想[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1(2):34-37.
[9]高升,蔣先軍,付銀鷹.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方法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3):90-92.
作者簡介:①李禎(1992,5—),女,河北邢臺人,研究方向:跆拳道教學與競賽。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a)-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