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學方式。“先學后教”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強調“先學”為主,“后教”為輔,使課堂教學重心前移,使學生的問題、疑難、矛盾暴露、展現。我對“以學定教”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體驗,在此拋磚引玉。
一、“以學定教”對老師的要求
“先學后教”帶來的一個效益就是“以學定教”。“教”不僅是由書本的知識性質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學生的學習決定的。“以學定教”要求教師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施教,使教師的教學順應學生的認知需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能力。
(一)需要轉變的觀念
1.急于求成的觀念
很多老師應該有這種體會,上課時,大講特講:從字、詞、句到中心思想,從寫作特色到書后習題,一包到底,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識都灌給學生。即使提問也容不得學生花多少時間思考,生怕耽誤了教學進程。
2.潛能的認識觀念
能不能成才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他自己學出來的,相信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老師只需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3.人性的觀念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自然地有它美好的一面,教師對學生應持有積極的、向善的、信賴的態度,相信學生具有自我負責的精神,以及獨立學習,自我實現的愿望,以耐心來引導,以愛來澆灌。
(二)提高能力
1.提高整合教材資源的能力
如何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資源,體現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現代社會,信息和技術高度發達,當然也魚龍混雜,參差不齊,這就要教師大膽、靈活,而又不失嚴謹的整合資源,科學地用教材。
2.提高課堂的調控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的組織、引導主要由教師來調控,如何調控,抓住以下兩個方面:要具備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對于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要具備相應的應變能力,因為課堂是活的。
二、“以學定教”對學生的要求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記錄員,而是主動的建構者。他們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主動地、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構建當前事物的意義。
(一)在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下“先學”
1.激學。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適當機會,利用所有機會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苦學”變為“樂學”,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把“厭煩”變為“享受”。
2.導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制定自主學習計劃,如何自我監控,如何自我評價,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等。尊重學生的差異和獨立性,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培養學習能力。
(二)掌握一定的“先學”方法
1.常規性先學。重點放在閱讀和雙基的學習上,也就是對生字詞讀寫記,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劃出重點句等。
2.探究性先學。應抓住重點進行剖析、推敲,讓學生通過朗讀、質疑、討論、總結等環節,領會字詞含義,文章脈絡,表現方法,文章主旨等。
3.吸收性先學。這是消化運用階段,包括知識的保持、應用、遷移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口頭和書面的多樣化練習,復習鞏固和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以學定教”,對“教”的要求
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人們的習慣認為,課堂上教師講的越多、越深、越細、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就像“鉆山洞”一樣,有人帶領總比自己摸索著要快一些。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所以“教”也是有講究的,教什么,怎么教?
1.教什么。教其實不是系統講解,是“點撥”的意思。這主要體現在提問環節和當堂檢測。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通過找學生提問和演板來檢驗學生的自學效果,仔細收集和分析學生在回答問題及做練習的過程上出錯的原因,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2.怎么教。A.教的策略。科學合理分組。學生個體有著極大的差異,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B.教的方式:(1)“兵教兵”,會的教不會的,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2)合作、交流、探討。對于難度較大的傾向性疑難問題,教師不用急于告知現成答案,組織學生收集與處理相關有效信息,以合作方式交流溝通信息,進而探討解決問題。(3)引導。教師在學生思路受阻、難辨是非時,要適時地引導,或提示學生換個角度思考,或因勢利導,討論點撥,為學生學習減緩坡度,鋪路搭橋,釋疑解難。
四、成效與反思
“先學后教”在我校推廣以來,取得一定成效,教師更鉆了,學生更活了。當然,也有一些要反思。(1)課堂教學的時間明顯緊張或不足。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容易提出新問題,發生爭論,所以存在教學時間不夠的矛盾和沖突。(2)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教學才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我們每一所學校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百年老校、城市與農村,發達與不發達,不盡相同,唯有找到真實的自己,才有真正地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張公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