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娜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國家建設與鄉土社會信仰關系研究
汪亞娜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00)
摘要:本文的分析框架將國家建設與鄉土社會信仰關聯在一起,就兩者的內在關系而言,特定時期下國家建設是鄉土社會信仰的宏觀情境因素,本文著重分析了國家建設對鄉土社會信仰的影響。
關鍵詞:鄉土社會信仰;國家建設
鄉土社會信仰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農村的經濟社會生活密不可分。伴隨著改革的推進與社會的轉型,鄉土社會信仰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活躍的狀態,尤其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研究鄉土社會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有了自身經濟發展的需求,經濟生活往往占據首位,而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鄉土社會信仰在這種世俗的理性中相對弱化。
一、國家建設
西方語境中的“國家建設”存在“nation-building”與“state-building”之分,前者強調國家認同構建,表現為一個“政治過程”,而后者更加強調國家制度體系建設,表現為一個“技術過程”[1]。而“state-building”又存在多種譯法,“國家政權建設”、“國家形成”、“國家建設”。在國內,許多學者將前者對應為“民族國家構建”或“現代國家建設”,而將后者對應為“國家政權建設”。有研究者認為國家建設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國家權力日趨集中化和對社會的有效滲透”、“高效官僚體制的確立”以及“國家公共服務職能的興起”等維度[2]。
本文在使用“國家建設”一詞時,將同時涉及國家認同、政治合法性構建以及圍繞國家政權所進行的各項制度體系建設等多重內涵。作為國家形態的歷史轉型過程時期,國家建設同時囊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本文的分析框架將“國家建設”與“鄉土社會信仰”關聯在一起,就兩者的內在關系而言,特定時期下國家建設是鄉土社會信仰的宏觀情境因素。政治國家與民間社會的二重性造就了對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的核心命題—權力控制的重新診釋。
通過對以國家建設理論為基礎的我國國家政權與鄉村關系相關研究的梳理發現,國家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下有不同的體現形式和完成路徑,歷史的發展則賦予了國家構建理論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斷地發展、完善。
現代國家建設不僅僅體現在“民族—國家”的構建上,還體現在“民主—國家”構建上。“民族—國家”是現代國家組織形式,所要解決的是統治權行使范圍問題,“民主—國家”則是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所要解決的是現代國家根據什么制度規則來治理國家的問題。建構“民主—國家”的目的就在于能以法律制度的方式確認其本國國民為享受法定權利的公民。公民權利是主權在民原則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主權在民和公民權利可以說是現代“民主—國家” 的兩個基本準則, 并體現在國家基本法律制度之中[3]。
我國還未成功完成對“民主—國家”的構建,國家法制建設還不夠健全,公民的文化素質不高,民主和法制還沒有深入人心。社會發育只處于初期,行政對市場的放權還不到位,公民權利的實現在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在有些落后的農村地區甚至得不到保障等等。
二、鄉土社會信仰
鄉土社會信仰,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具有抽象的特征,具體化為空間的物質形態,如雕塑、建筑等,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關系、結構、秩序等。
在我國鄉土社會中,既存在民間信仰、象征、儀式等小傳統,也存在儒、道等大傳統,也存在從西方引入的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制度化宗教。小傳統和大傳統構成我國的本土性信仰,而制度化宗教屬于外來信仰。外來信仰有明確的傳人、嚴格的教義、嚴密的組織等,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其儀式性上。我國的本土性信仰具有較強的保守性和封閉性,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來信仰具有明顯的擴張性。這是我國的本土信仰和外來信仰最大的區別之處。民間信仰、象征、儀式等小傳統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都是在漫長的地區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守性。儒、道等大傳統,雖然被政治化到全國范圍內,但其自身仍不具有內在擴張性和外在進取性。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來信仰卻具有明顯的擴張性,鮮明體現在其傳播方式上,它們采用主動說教、勸誘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在我國的本土性信仰中,民間信仰、象征、儀式等小傳統是最體現特色的一部分。民間信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種全民性的信仰。據調查我國農村有70%以上村民具有這樣的或那樣的傳統世俗信仰現象。民間信仰與象征、儀式共稱為我國的“民間宗教”,如王銘銘教授所言“中國民間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儀式和象征三大體系[4]。
三、國家建設與鄉土社會信仰
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社會轉型是一個傳統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組織結構消解和重構,傳統人際關系和價值觀念失落與重建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變。如今農村地區的民間信仰,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和弊端出現,市場經濟的影響,中國鄉土社會的民間信仰行為為經濟利益驅動,尤其在農村地區,信仰者更多的是帶有功利的目的去信仰,為發財、為保平安、為身體健康等等,信仰方式仍是傳統性質的。
信仰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作為人們心中對某種象征完美高尚對象的信服、崇拜和期望的一種精神信仰,一方面是對周邊生存環境和發展狀況作出反映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影響著民間信仰者的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
在鄉土社會中,由鄉村信仰產生了民眾與國家和基層政權、民眾與國家宗教制度、民眾與民眾、基層政權與國家權力等各種交織的復雜關系系統。為構建“民主—國家”并使之與“民族—國家”構建相對均衡的現代國家而努力。
參考文獻:
[1]Lun, Mary. Reconnecting Joined-up Approaches: Nation-building through State-building. SPIRU Working Paper 25,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9: V.
[2]韓奇:《國家建設: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 1 期:第 49-50 頁.
[3]徐 勇. 回歸國家與現代國家的建構[J].東南學術,2006(4):18- 27.
[4]王銘銘.中國民間宗教:國外人類學研究綜述[J].學術動態,2002(3).
作者簡介:汪亞娜,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