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元海
(寧夏彭陽縣第一小學,寧夏 彭陽 756500)
學困生的成因、特點及轉化
姬元海
(寧夏彭陽縣第一小學,寧夏 彭陽 756500)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對于“學困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的好:“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無限多樣化的花園里最脆弱、最嬌嫩的鮮花。”因此,對于這樣一些敏感、脆弱的學生,我們每位教師就更有必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多層次、全方位、耐心細致地因人施教。
學困生;成因;特點;轉化的對策
“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智力因素都處于正常發展范圍內,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其在道德行為和學習成績方面與一般學生拉開了差距。他們往往自由散漫、貪玩、不誠實、懶惰,對學習沒有興趣,課堂上不聽講,不按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老師或家長有抵抗情緒,并需要給予特殊教育的學生。學困生形成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1.追求早期教育,忽視孩子的智力發育特點。社會的快速發展讓許多家長就錯誤的認為讓孩子早些來到學校就能夠接受更多的教育,忽視了孩子的身體機能的發育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導致孩子無法承受過早教育帶來的學業負擔,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其學習越來越困難。
2.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疏于管教和關心孩子。許多家長都是為了進城務工忙于生計,把孩子托付給爺爺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則一味溺愛,對孩子缺乏嚴格的管理;有的雖在家,卻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縱其行為。有些家庭是父母離異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對孩子的關心不夠。
3.愛好、特長受到壓抑,使其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個別教師覺得學困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讓他參加一些活動,不讓他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甚至于處處都鄙視他,久而久之,學困生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漸地對個人,對集體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誘惑面前,甚至會失去理智而無法控制自己,來個“破罐子破摔”,從此一厥不起。
“學困生”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在班集體或家庭中常常處于孤立,被歧視的地位,因此便形成了與一般學生所不同的心理特點。
學困生因各方面表現欠佳,相對受到的批評較多,而表揚是少之又少。不管怎樣的學困生,他們或多或少都想進步,希望各方面能跟上大家,以博得老師、同學、家長的喜歡;但一次次考試成績上不去,拖了班級的后腿,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同學的冷眼。總是處于“不行”的地位,因此,他們感到樣樣不如人,于是在心理上就形成了自己“笨”的心理障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們的自卑心理。表現為對老師的表揚不作反應;對老師的批評極其反感,甚至不顧場合地頂撞老師。或者有意破壞紀律,搞惡作劇為難老師,對優秀生抱有“敵意”。他們由于長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逐漸產生了逆反心理。這種心理驅使他們對同學、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教育產生反感,甚至制造矛盾、發生沖突。這種現象在班級中經常出現。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紀律觀念不強;有的勞動觀念淡漠,勞動習慣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懶惰、貪玩,經常遲到或早退甚至曠課;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有的同學學會了抽煙甚至有煙癮;有的酗酒、盜竊,打架鬧事;有的常出沒于三室一廳和網吧;有的和街頭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違法亂紀。對學習沒有興趣,記得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小子本無才,父母逼著來,白卷交上去,鴨蛋滾下來”,從中可略見一斑。他們當中有的智力較差,理解力不強;有的反應遲鈍;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強;有的學習無目標,態度不端正,無心讀書。
針對學困生的心理特點,應如何轉化他們呢?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告訴我們,對學困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那么該如何做好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呢?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傾注真情,用愛心滋潤他們。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所以,愛生是教師必備的重要情感品質。我所在的班級有一個學生看上去非常老實,其實是個特別懶惰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上課時愛做小動作,不注意聽講。有時老師提問題,他都不知提什么問題。作業也馬馬虎虎,潦潦草草,作業速度較慢,總是拖拖拉拉,經常不完成,各科老師都要找他要作業,是班級中一個典型的學困生。為了轉化該生,我平時主動給予其關愛和幫助,經常主動走近他與他交流。在課后見面我會主動地點頭微笑,只要一有進步,就在班上及時表揚他。另外還經常跟家長談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并為家長提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通過我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現在該生在課上他學會了先思考再舉手。課后,有不懂的問題,他也虛心的向他的好朋友請教。學習成績有所進步。以前考試都是五六十分,現在考試,他基本能達到七十多。這,就是愛的力量。
(二)挖寶——發現學困生“閃光點”,幫助其樹立自信。學困生閃光點的發現,是改變學困生的一條重要契機。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因此,要指導學困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讓學生認識自身的優勢,從而堅定信心,看到希望,產生“別人行,我也能行”的意識。在我現在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平時喜歡打鬧,經常與同學打架,學習成績非常差,有人認為他是“無可救藥”的。后來我經常對他細心觀察,有一次發現他為兩位低年級同學勸架。我覺得很納悶:自己平時經常打架。今天怎么為小朋友勸架了。后來在班隊課的時候,我點名表揚了他,并讓他上臺講一下體會。當時我看到了他非常自豪的表情,帶著羞澀的笑容。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了我抽屜里的一張紙條:“謝謝您,老師,本來幫助小同學,我是不經意的,但是您卻表揚了我,我現在認識到助人為樂也是一種榮譽,我決心做一個助人為樂的學生,從此以后在班級中好好表現,不打架了……”我看到這些,我的心理感到特別的欣慰。可見,學困生并非一無是處,樣樣都差,他們也會有發“亮”之處。教師只有從愛的角度上去觀察和發現這類學生的“亮”點,才能做好轉化工作。
歌德說得好:“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學困生進步,重新確立起自信心是轉化工作的關鍵。教師要花功夫,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進步的內在潛力,確立起不斷進步的信心。
[1]薛萍萍,關注學習困難學生的成長[J].山東教育,2003年12月。
[2]趙振,國內關于學習困難學生研究的文獻綜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G622.4
A
1671-864X(2015)12-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