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茹
(唐山二中,河北 唐山 063000)
高中德育教師專業素養需求提升調查分析研究
霍艷茹
(唐山二中,河北 唐山 063000)
隨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僅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也直接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中德育教師的專業素養現狀,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提高德育教師專業素養的建議。
德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需求
我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也就是說教師職業的主要責任是“教書育人”。在我國的中學里,目前擔任學校德育任務的主要是學校的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德育處處和團委的管理人員,他們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實際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作為一名教師,要勝任育人的任務,就必須樹立以德育為核心的思想和具備育德的能力。也可以說,教師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提升育德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水平,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的專業化水平的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讓自己不斷地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并為之不斷地努力。
教師能力,是指從事教師職業應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的基礎能力、職業能力和教師自我完善能力。教師育德能力是指教師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會現在和未來的需要,教育和培養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質的能力。育德能力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了解、觀察學生的能力,正確評價學生的能力,溝通與協調的能力,轉化后進生的能力,指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善于發揮學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級管理的能力,指導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師“身教”的能力,班主任組織各種教育活動的能力,以及選拔、培養班干部的能力等。
提高教師的育德能力,不僅僅是班主任、專職德育教師的事,每一位教職員工都應把提升育德能力看作是自身的需要,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課一樣教什么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顯而易見的。簡單來說德育是對人的心靈的教育和塑造,是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導,是對學生心理的輔導,是對學生生命的教育等,換而言之,我們德育工作者既是對學生教育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學生成才的導師,也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工作中創新德育理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學校德育途徑;創新家庭教育。時刻牢記德育工作使命感。
教師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要想使教師的育德能力在提高德育實效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充分實現其社會價值,必須依靠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環境的積極支撐,缺少任何一方都會妨礙育德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積極性的發揮。
首先,是教師對育人意義的認識和教育觀念的認可。教師只有對“教書育人”有了深刻認識,并把它視為天職,才會產生“育人”的內驅力和提升育德能力的自覺性。第二,能否正確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育德能力,要能夠作出正確評價,這樣才能看到自己在“育德”中的長處與不足,才會在提升育德能力的過程中,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標,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三,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師的人格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到其育德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增強自律意識。第四,教師的人文底蘊直接關系到育人的效果。有調查顯示,當前青年教師人文素養普遍缺失(表現在知識面狹窄、人文方面書籍的閱讀量少、教育理論專著涉及不多等),這樣的現狀不改變,必將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說教師首先就要教會學生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能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審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類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體化,以特有的個性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因此,要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的人文素養也得不斷提高。
我校歷年來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中取得了可喜成績,在社會上享有較好的聲譽,這與學校長期以來重視德育工作、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分不開。在提升教師育德能力的實踐中,我們堅持從理論研究入手,以科研為載體,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育德能力,實現傳統的說教型向教育和管理相結合型轉變,由單一行政要求向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轉變,由學生被動接受向自我教育轉變。
德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于一個人的一生,而學校德育工作是人生德育工作的基礎,基礎不牢,根基不穩,人生就會偏離方向,甚至誤入歧途。所以,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智、體、勞的關鍵。學校德育工作的好壞,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決定因素。在新的教育形式之下,教育環境日益復雜,轉型德育思路,轉變德育工作路徑,是提升學校德育實效之需。同時,為了響應吳江區推出的德育導師制,在全體教職員工中確立一種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我校建立此種制度,旨在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的新型育人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以“三有三講”(有感恩心、有責任心、有進取心、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德育內涵為根基和依托,賦予德育工作豐富的內涵和具體的目標要求,使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更明,內容更實。
傳統德育模式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懷和引導,致使當前學校道德教育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當今時代要求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發展人的主體能力;而且在德育過程中也只有發揮個體自身的能動力量,培養個體的道德觀念。中學生的品德教育,歷來是政府和學校極為重視的一個領域,特別是在我國政府提出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其意義就更加明顯。但現實中的中學德育現狀卻令人擔憂,它的重要性似乎人人知道。
無德即無為,無德亦無基。在學校教育中,關鍵應突出德育地位,教育學生做事先做人,樹志先樹德。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孩子的道德行為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有關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德育為先、德育為首應該成為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自覺堅持的教育方向。尤其是作為系統工作的學校德育工作,更是百年樹林的的持久攻堅。所以,德育工作必須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積沙成灘,積滴水而成河,從大處著眼,以小處著手,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不僅要強健學生體魄,更要做到文明學生精神,塑造一個個充滿了“愛”的靈魂,讓學生不僅擁有知識,還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我們應教會學生認識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創造真善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G451.2
A
1671-864X(2015)11-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