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貞唐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碧溪鄉永寧小學,云南 大理 675700)
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薛貞唐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碧溪鄉永寧小學,云南 大理 6757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本文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和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情境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許多教師和學校的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有效的數學教學課堂對于教學活動的進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情境模式的創設對于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數學知識本來就十分枯燥,在課堂上教師要是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很容易導致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感。有的學生甚至因為學習跟不上而放棄學習數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作為前提,在教學中通過創建一些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還可以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一)明確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生動具體的活動情境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催化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理解數學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索新知,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獲得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
(二)立足學生的知識基礎。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幫助學生實現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問題的轉換。學生對身邊、生活實際中的事件是最了解、最感興趣的,所以要盡可能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創設來自于現實生活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化枯燥的知識為充滿趣味的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情感。這樣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生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一)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情境意識。
首先應督促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我學習,通過對國內外相關資料、案例等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深刻且全面理解問題情境創設的內涵與技巧,從而提升自身情境意識;其次是積極開展教學研討。不同教師在對同一事物的感悟上亦有所不同,學習應定期組織數學教師開展教學研討,集思廣益,通過對不同思想、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增強小學數學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能力;最后,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培訓。學校或其主管教育部門應充分認識問題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現場報告等形式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對小學數學教師進行培訓。
(二)注重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自然萌發參與意識,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和表現形式必須新穎、奇特、生動,對學生要能產生吸引力,能激起學生對此事的關注和興趣。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思維的發展都是經歷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這樣三個階段。一、二年級學生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具體形象思維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級,逐漸開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五、六年級,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相互補充和滲透。也就是說,中低年級學生比較關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動物、游戲、童話等;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事物和任務更感興趣。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所執教學生的思維特點,讓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借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并應用于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四)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問題情境創設教學作為一種符合小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教學方式,對于其數學學習中抽象知識與形象思維的連接作用重大,積極開展這一內容的探究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增長作用顯著,應是每一位一線數學教師都應在今后教學中關注的重點之一。
[1]馬軍.創設問題情境學習快樂數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07.
[2]周茂利.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4.11.
G623.5
:A
:1671-864X(2015)10-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