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暉 朱悅 李燕 趙明惠 王敏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李源暉 朱悅 李燕 趙明惠 王敏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當前實踐與創新能力列入到大學生培養的基本素養中,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現狀,開展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相關理論探索,將實踐能力培養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踐教育以及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打造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樹立現代化教育的觀念及理念,深化教育教學和課程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樹立大學生科研意識,有效發揮大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積極號召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業大賽等相應的比賽,培養更多實用性、綜合性、復合型實踐人才。
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再適合學生全面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因素之一,作為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力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重點掌握的能力范疇,是國家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和要求[1]。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高度重視和關注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理論研究,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發展戰略[2]。本文將從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現狀入手進行分析,探索相應的解決途徑。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己取得的成績。
民辦高校積極響應中國夢的號召,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日益成熟和完善,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和開展模式上逐漸豐富。我校構建志愿服務平臺,成立志愿服務基地,建立我校志愿基地,建立合肥高鐵南站、合肥科技館等志愿服務基地50余家。并組織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重在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性和社會實踐能力。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綜合性、復合型的實踐人才,組織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業大賽等相應的比賽,并取得不錯成績。將實踐與大學生綜合測評、獎學金直接掛鉤,提高學生參加的積極性。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民辦高校深層次認識的不足。
部分民辦高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度不高,未深度思考社會實踐能力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導致學校開展社會實踐工作存在“假”、“大”、“空”的現象,部分指導老師和負責人自身素質不高,創新意識有限,很難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2.民辦高校資源意識的欠缺。
部分民辦高校對社會實踐的實質認識不清,缺乏資源意識,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指導,不能合理的運用資源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也不能積極與其他院校進行聯系,爭取社會上的支持,從而使民辦高校大學生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所需的資源不足。
3.民辦高校大學生參與意識不強。
現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注重享樂,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認識不足,并未看清社會的殘酷與無奈。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把社會實踐當做必須完成的任務,缺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樹立教育觀念。
民辦高校要加強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符合現代化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民辦高校應樹立現代化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加大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民辦高校成為我國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建設高質量的教師團隊。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證,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對培養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教師的實踐意識直接影響著教育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使得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啟迪和發展;實行導師制是建設具有高素質教師團隊必然選擇,導師制有利于給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創新機會。
(三)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
民辦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以課程和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展開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相關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改革,更好為社會培養各種類型的高素質人才。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教學模式多樣化、實行彈性學分制等方式進行改革,其變“灌輸式”為“啟發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考核的比例,把考試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彈性學分制有利于極大的調動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民辦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人才素質的培養關系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對于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發揮出重要作用,不斷深入挖掘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激發潛能,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中,成為國家發展與建設的接班人。
[1]楊東.淺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4,14(24)33-34+37.
[2]史嫄,劉俊.論民辦高校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15,11(07)217-218.
[3]周愛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 2009(01).
[4]彭青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06).
[5]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10).
[6]鄧輝,李炳煌.大學生實踐能力結構分析與提升[J]. 求索. 2008(03).
G641
A
1671-864X(2015)12-0191-01
安徽三聯學院科研基金(2015S020)
李源暉(1991-),男,安徽合肥,本科,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李燕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