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家洼街道辦事處 山東 濰坊 262737)
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研究
○陳琳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家洼街道辦事處 山東 濰坊 26273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類型由傳統型過渡到發展型。分析發現: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遠低于1,存在大量“隱蔽失業”,二、三產業仍存在進一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最為強勁,但發展水平較低,對勞動力的吸納潛能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就業結構漸趨合理,但未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仍需較長時間。因此,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服務業水平,大規模創造新崗位、新市場,吸納更多勞動力,以促進就業增長和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比較勞動生產率就業彈性 偏離度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同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流動,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對就業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因此,研究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效應,對進一步促進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在眾多理論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被認為是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和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轉移,是因為各產業間存在收入上的差距,勞動力有從低收入產業向高收入產業轉移的趨向。該定理表明,一個國家經濟越發展,勞動力就會從第一產業逐漸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流動,此后,勞動力在工業和服務業中的比重就會逐漸增加。處于同一時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其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份額越大,第一產業勞動力份額越小。
另一個研究勞動力轉移的代表性理論是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的早期階段,并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部門和城市中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且其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接近于零。傳統農業部門的勞動者收入水平要遠低于現代化制造業部門的收入水平,因此,如果勞動力在兩部門之間的流動是自由的,那么低收入的農業部門勞動力就會向高收入的現代化部門轉移。只有加速現代化部門的資本積累,提高該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加上較高工資率的吸引作用,實現傳統部門勞動力的非農轉化,二元經濟結構才會逐步消減。
1、產業結構演變及現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產業結構也得以不斷優化。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8.19%、47.88%、23.93%,屬于“二一三”型產業結構。這之后,整體上看,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3年的10.01%;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由1978年的23.93%上升到2013年的46.09%。期間,1985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產業結構發生了第一次質變,演變為“二三一”型產業結構;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產業結構發生了第二次質變,演變為“三二一”型產業結構。
2、就業結構演變及現狀
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70.53%、17.30%、12.18%,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遠低于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是吸納勞動力最多和最少的產業。這之后,在城鎮化快速發展和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迅速降低,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逐漸上升,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更快。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成為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
國際上把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比例劃分為傳統型、發展型和現代型三種模式(詳見表1)。1996年之前,中國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類型基本上屬于傳統型,之后逐步向發展型過渡。2013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31.4%、30.1%、38.5%,屬于典型的發展型結構。

表1 就業結構的不同類型

圖1 中國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動趨勢
1、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指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同在此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大致能客觀地反映一個部門當年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比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本部門的產值與勞動力比值越大。通常,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于1,而第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于1,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從圖1可以看出,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次之,自1978年以來,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呈不斷下降趨勢,并逐漸趨近于1,但目前仍高于1(特別是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仍遠大于1)。這說明,第二、三產業吸納了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而拉低了兩個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而且仍然存在進一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

表2 中國三次產業就業彈性
但是,另一方面,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遠低于1,且2000年以前基本上處于下降趨勢,2000年以后比較平穩,直到2011年左右才開始小幅上升。這說明,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偏低,仍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留在農村,農村仍然存在大量“隱蔽失業”,需切實采取措施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同時,隨著中國步入工業化后期、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剩余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有望逐步提升并趨近于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
2、三次產業就業彈性分析
就業彈性是指經濟增長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所帶動的就業量變化的百分比。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為正值時,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表示該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越強;反之,就業彈性系數越小,表示該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越弱。當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為負值時,產業增加值增長而就業減少,產生“擠出”效應;產業增加值減少而就業增加,產生“吸入”效應。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在全部年份中均為正值,且其彈性均值大于第二產業就業彈性均值,說明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最為強勁,對促進就業和勞動力轉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產業就業彈性除個別年份為負值外,其余均為正值,說明從總體上看,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具有拉動作用。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從2003年起持續10年為正值的第二產業就業彈性,在2013年突然變為負值,就業人員負增長。這可能與當前該產業部門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人力、淘汰落后產能有關,一方面使得該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產值增加,另一方面使得短期內本產業內失業增加、就業人員減少。如果從長期來看,這并不意味著目前第二產業對就業產生了“擠出”效應。從2003年起,第一產業就業彈性一直為負,且絕對值較高,說明該產業對就業具有較強的“擠出”效應,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雖然產值不斷增加,但就業人員卻不斷減少,從2002年的36640萬人減少到2013年的24171萬人,勞動力迅速轉移到二、三產業。
3、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

圖2 中國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變動趨勢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某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與相應增加值比重之差,主要反映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之間的不對稱狀態,偏離度越大,意味著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不對稱狀態越嚴重;偏離度越接近于零,說明就業結構越合理。
總體來看,我國就業的產業結構總偏離度前期呈緩慢波動下降態勢,2003年以后迅速下降,說明總體就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漸趨合理。但是,總偏離度依然較高,未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仍需較長時間。
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零,即該產業的就業比重大于產業增加值比重,且在三次產業中屬最高,說明該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存在勞動力向其它產業轉移的壓力;2003年之前,該產業結構偏離度波動升降,之后迅速降低,剩余勞動力加速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結構得到優化,但偏離度仍較大,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不對稱狀態仍然比較嚴重,未來仍需進一步轉移出大量剩余勞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小于零,即該產業的就業比重小于產業增加值比重,勞動生產率較高,存在著較高的勞動力遷入壓力。2003年以來,隨著中國逐漸步入工業化中后期,第二產業吸納了大量轉移勞動力,結構偏離度絕對值迅速降低,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的協調性增強,而且未來仍有進一步吸納轉移勞動力的潛力。
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也小于零,同樣存在著勞動力遷入的壓力。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絕對值一直較小,維持在10%左右,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的協調性較好。另一方面,盡管協調性較好,但是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仍較低,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水平,其對勞動力的吸納潛能沒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并促進了就業結構的優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得以不斷優化,從最初的“二一三”型產業結構,逐步演變為目前的“三二一”型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成為增加值最高的產業,產業結構發生質變。與此同時,就業結構也不斷優化,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迅速降低,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逐漸上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目前,中國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類型屬于典型的發展型結構。
第二,第二、三產業吸納了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其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并趨近于1,但仍然存在進一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遠低于1,勞動生產率相對偏低,仍存在大量“隱蔽失業”,需切實采取措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此,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提高這些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不斷吸收第一產業轉移的大量剩余勞動力。
第三,第三產業具有正的就業彈性,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最為強勁,對促進就業和勞動力轉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仍較低,其對勞動力的吸納潛能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應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總量,充分挖掘服務業吸納勞動力的潛能,促進就業增長。
第四,總體來看,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具有拉動作用,但是2013年該產業的就業彈性為負值,就業人員負增長,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這可能與當前該產業部門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人力、淘汰落后產能有關,短期內使得失業增加、就業人員減少。為此,應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以保障和維護好被技術進步“擠出”人員的生活和生存權益。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需要采取政策協調,大規模創造新崗位、新市場,以吸納“多余”勞動力。
第五,我國就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逐漸下降,就業結構漸趨合理,但未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仍需較長時間。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仍然大于零且較高,未來仍需進一步轉移出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小于零,隨著中國逐漸步入工業化中后期,其就業結構與增加值結構的協調性增強,而且未來仍有進一步吸納轉移勞動力的潛力。
[1]袁海霞:北京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9(3).
[2]孫昱淇: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及關系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王艷平: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互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5]高毅蓉:中國就業的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責任編輯:李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