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巖 吳新靜 高會靜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河南省土地流轉的驅動和阻礙因素分析
[1]胡鞍鋼、馬偉、鄢一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及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白永秀、王頌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深背景與地緣戰略[J].改革,2014(3).
[3]賀圣達:東南亞地區戰略格局與中國—東盟關系[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1).
[4]徐曙光:中國—東盟礦業合作前景分析及戰略選擇[J].地質與礦產,2013(7).
[5]龐東梅:“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促進我國區域經濟更趨平衡[N].金融時報,2014-05-31.
(責任編輯:張瑤瑤)
○胡巖 吳新靜 高會靜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土地流轉不但關乎河南省經濟穩定和農民根本利益,更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對河南省土地流轉的驅動和阻礙因素進行分析,能夠為促進土地流轉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本文針對影響土地流轉的因素結合河南省土地流轉現狀及特征,分析得到影響土地流轉的驅動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流轉政策的出臺,規?;N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規模擴大等;同時阻礙因素有:農民的土地觀念較強,流轉成本高,政府角色混亂,土地流轉法律法規及市場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及社會服務化體系不健全等。
土地流轉 驅動因素 阻礙因素
河南省土地流轉規模在不斷的擴大、流轉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的同時,也存在阻礙其健康發展的問題。對河南省土地流轉的因素進行分析,能夠更好的認識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驅動因素和阻礙因素,進而能夠為提出促進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的建議和對策提供依據。影響河南省土地流轉的因素很多,比如: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轉移狀況、農民的土地觀念、社會保障制度情況、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健全狀況等。本文針對以上因素結合河南省土地流轉現狀和特征,對影響河南省土地流轉的驅動因素和阻礙因素進行分析。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2009年底,河南省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6.1%,約為12288萬畝,位居全國第三。隨著河南省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土地流轉規模迅速擴大,到2013年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824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9%。但河南省土地流轉存在地區流轉不均衡的問題,因此為全面了解河南省土地流轉狀況,根據地形特征,在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區分別選擇新鄉市長垣縣、信陽市羅山縣和鶴壁市淇縣對土地流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地處丘陵的信陽市羅山縣土地流轉比例高達59.4%,位于平原的新鄉市長垣縣土地流轉比例為35.7%,而地處山區的鶴壁市淇縣土地流轉比例為15.8%。另外調查顯示流轉主體呈多元化的趨勢,但主要流轉主體仍是農戶,不管是平原耕地、丘陵耕地還是山區耕地,農村土地流入普通農戶和種植大戶的比例之和均高于
80%。同時土地流轉方式趨于多樣化,但以轉包、租賃為主,調查數據顯示:以轉包和租賃這兩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比重之和超過了80%,互換的比重低于10%,入股、委托等其他形式比重體不超過4%。從流轉期限上看,土地流轉期限以短期為主,土地流轉期限五年以下的比重超過了60%,還有部分農戶對于土地流轉沒有明確期限。另外,還存在著流轉費用偏低,政府干預不合理,流轉程序不規范等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是促進土地流轉最根本的因素
隨著“中部崛起”的推進,河南省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3年河南省生產總值32155.86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58.9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7806.39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0.49億元,增長8.8%??焖俚慕洕l展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多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河南省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少,據調查新鄉市長垣縣人均耕地面積為1.5畝,每畝的凈收益一年約為1100元,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年收入遠高于在家務農,因此一部分農民放棄種地,而將土地以一定價格流轉出去。由此可見,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2、土地流轉政策及文件的出臺保障了土地流轉的實現
國家土地流轉的政策出臺引導和保障土地流轉的實現。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3]這是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大決策,也是改變企業及農戶對土地使用方式觀念的引導性文件。同時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又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s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2014年9月,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實現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對承包地的流程規范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防止“非農化”,強調適度規模經營。
這些政策的出臺就要求政府建立相對應的加快土地流轉的市場和機制來保證土地流轉的實現。河南省也根據省情出臺了《河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則》及《河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為土地流轉提供了實施依據,對土地流轉方式及程序等進行了規范,對土地健康合理的流轉進行了指引。
3、規模種植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加速土地流轉
根據河南省農業廳2013年選擇種植規模50畝至200畝不等的種糧大戶及普通農戶,開展了糧食種植成本與收益調查。按當前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種植小麥、玉米兩季計算,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戶的成本收益如表1,整體來看,普通農戶加上國家給予的糧食補貼113元和良種補貼20元,凈收益為1046.9元。種糧大戶糧食生產畝均成本比普通戶少278元,低22.3%,畝均收益比普通戶多145元,高13.8%,規模種糧生產收益明顯高于散戶。規模生產減低了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收益,加快了土地流轉的實現。
中國石化青工委立足石化事業全局和人才強企戰略高度,扎實開展“實踐育人”工作,逐步推進“機制育人”工作,完善青年培育機制,搭平臺、促實踐,樹典型、建機制,為中國石化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表1 糧食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
4、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推動了土地流轉
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使農民的收入普遍較低,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家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另外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大量的勞動力放棄耕種土地外出務工。2013年,河南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0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60萬人。大量農民離開土地的同時,為了不使土地荒廢,將土地租給他人耕種或使用以獲取一定的租金或收益。以信陽、新鄉和鶴壁三市的調查顯示,家中有成員外出務工的占31.6%,外出務工人員的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這個收入水平幾乎是2畝土地一年的收成,因此有能力外出的家庭,收入普遍較高而放棄耕種土地,尤其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無能力耕作土地的情況下就更傾向把土地流轉出去。而且隨著政府在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術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平臺的搭建,勞動力流轉的規模會不斷的加大,更有利于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
1、農民的傳統土地觀念和意識是制約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
農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土地是養老的保障”,
“雖然沒有多少錢,但是有土地就不至于餓著”。而且河南省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戶占比最大,外出務工收入相對偏低,而且城市生活壓力大,即使外出務工掙錢后還是在農村蓋房生活,土地依舊是他們的依靠和保障。部分農民缺乏對土地流轉政策法規的認識,擔心流轉土地后會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更有一部分農民認為土地流轉出去就是把土地賣掉了,因而心中顧慮很多而不愿輕易將土地流轉出去,甚至一些農戶在外有份較為穩定的工作或者經商,已經離開農業多年,仍把土地作為今后生活的后路,寧可拋荒或者由親屬無償耕種也不肯把土地流轉出去。在對土地流轉意愿的調查中發現:53%的農戶是不愿意土地流轉的,認為離開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32%的農戶認為若價格合適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這些農戶一般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這種土地流轉觀念的落后和土地流轉意識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轉進程。
2、土地過于分散導致流轉成本高且土地流轉價格偏低
根據對河南省三種地形的調查分析,人均土地僅1.35畝,一家農戶平均6.08畝土地,而且分散為4—7塊。土地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若要進行規?;D移及生產就必須同十幾戶甚至幾十戶的農民協商租用土地,因此會面臨農戶意見不一致而難以協商,增加了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價格偏低也制約著土地流轉。調查數據顯示,一畝耕地的收益在1000元左右大體等于常年種植糧食的收入,依據流轉形式的角度來看,租賃形式的流轉費用要高于其他幾種形式,通常為1000元左右,但工商企業和大農戶介入的形式較少,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是農戶間口頭協議且流轉價格最低,一畝耕地的收益介于500元至1000元之間,低于500元的也占據了一定的比重,也即是把土地讓渡給親朋或鄰居種植,象征性的給予200—300元的使用費。
作為農村土地流轉的推動者和監管者,各級政府對農村土地流轉的責任履行直接關系土地流轉的方向、動力和效果。政府部門出現直接插手農村土地流轉活動的越位行為,使農民失去土地流轉的主體地位,進而利益受到損失。而同時又存在政府部門土地流轉服務的缺失,目前除鄭州市建成了市、縣、鄉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外,其他地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平臺,個別省轄市甚至還沒有一個土地流轉服務大廳,土地流轉信息傳遞渠道不暢。河南省關于土地流轉制訂了《河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則》及《河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為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保障雙方利益提供了政策依據。但這些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使得農村土地流轉帶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與隨意性,土地流轉糾紛呈現增長趨勢,侵權行為時有發生,司法機關及有關行政部門處理這類問題時卻無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同時市場不健全導致沒有一個很好的平臺對土地價格進行評估,使土地流轉價格具有盲目性,因此在土地流轉中,均是按照雙方協商的價格,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風險性,不利于土地規模性流轉。
4、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河南省的經濟發展與沿海城市還有很大的差距,土地仍是廣大農民作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資料,而且河南省農村養老及醫保等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一些社會保障政策受益范圍較窄、額度有限,農民看病、養老及其子女上學等費用問題主要還是依靠土地收入解決,土地依然是農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農民不愿意放棄手中的土地,寧愿將土地進行粗放式經營。而且目前河南省農村生產力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比如:缺少資金、技術、排灌、機耕、農產品加工等配套服務。大多數農民無力經營較大面積的土地,進而造成土地流轉需求不足,阻礙了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經營的范圍的擴大。
河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規模化種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的擴大等因素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但同時農民的土地觀念和意識,土地過于分散、流轉成本高、政府角色混亂,土地流轉法律法規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因素又制約著土地流轉的發展,因此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及加快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要不斷的健全土地流轉機制、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注: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城鄉統籌視角下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研究(2014-9n-30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824萬畝面積超1/4[EB/OL].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3/ 11/28/010438069.shtml,2013-11-28.
[2]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2013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S].2014.
[3]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S].2008.
[4]盧希望:新一輪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政府責任[J].河南社會科學,2012(3).
[5]贠鴻琬:農村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與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財務與金融,2011(5).
[6]樊興麗、布海東:淺析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4).
(責任編輯:李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