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引領機制研究
——以海南省高校為例
●熊文軍1陳坤峰2
摘要:
網絡新媒體正在改變著當下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深度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呈現出使用頻率高、依賴性大、媒介素養的缺失等特點;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嶄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高校應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突出思想引領,加強新媒體專業隊伍建設,整體提升校園文化媒介形象。
關鍵詞:新媒體 ;校園文化;引領策略;媒介形象
近年來,隨著無線網絡4G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媒體與互聯網一起,以攻城略地的氣勢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天下,形成一種近年來令人驚嚇的“新媒體現象”。 網絡新媒體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身處網絡新媒體的大數據時代,網絡新媒體資源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
網絡新媒體影響覆蓋的最大群體是青少年群體,深度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的全面素質和整體教育水平,顯示出學校特有的精神風貌。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的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建、個性的發展、外在自我形象的塑造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網絡新媒體的勃興對于當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來講,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運用好網絡新媒體,占領輿論監測和引導陣地,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服務廣大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至關重要。
一、 新媒體與新媒體語境下的校園文化:
新媒體是一個既新又顯得大眾化的概念,“新”在于這個詞出現的并不長,大眾化在于在當下我們處處可以聽到。新媒體是一個在時間上相對的概念,相對于報紙時代、廣播時代、電視時代,當下意義上的新媒體是指伴隨著智能手機、手機終端、加載于各類交通工具的移動終端等新型平臺的出現,他們與之前的互聯網一起形成的一種數字化、網絡化的媒體形態。“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絡基礎上 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的通訊方式。”[1]
新媒體的新不光是簡單的、時間概念上的新,從新媒體的特性上來講,新媒體的新在于觀念新、技術新、手段新、效果新。正像有研究者指出:“信息在新媒體上傳播的效果變得新奇而富有力量,受眾樂于通過新媒體去查知信息,更愿意通過新媒體分享信息。靈活多變的手法、豐富多彩的元素,正逐漸讓新媒體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也成為最有效果的媒體”[2]。
新媒體的這些特性和及時、互動的交互式傳播方式使得其成為青年人的新寵,新媒體同時也深刻影響著當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使當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出新特點。通過對海南省高校新媒體使用和影響的實地調研發現,在海南互聯網媒體業發達的影響下,省內高校學生使用新媒體比例大、起步早、接受新生事物快,呈現出下面一些特點:
(一)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搭載APP軟件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網絡新媒體因其攜帶便捷、信息量大和交互性的傳播方式而成為海南高校學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據調查了解,近2/5的高校學生每周使用新媒體上網的時間為30小時以上,新媒體正在逐漸替代傳統媒體,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主要媒介。網絡新媒體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群體基本個人都有微博微信,班級團支部微博微信群也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改變了當代大學生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及觀念模式。
(二)大學生群體形成網絡新媒體依賴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手機控”和“屏奴”、“低頭族”都網絡語言來形容當下的新媒體依賴癥者,而大學生群體則是這類新媒體依賴癥者的主要群體。通過校園走訪發現,大學生群體經常機不離手,行走中經常也是邊走邊看手機。在大學課堂上,幾乎有一半的學生都有邊聽課邊翻看手機上網的習慣,對當下的課堂教學造成了極大阻力,以至于有任課教師在課堂設置手機收納袋要求學生課前上交手機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的過度依賴,也使當下的校園文化呈現出符號化、幻影化、娛樂化,碎片化傾向。
(三)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使用不當,凸顯出媒介素養的缺失。調查發現,依托網絡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傳播特點,很多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渠道傳播不實信息和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言論內容,在網絡語言使用上粗鄙化,這些都造成了不好的傳播影響,忽視了網絡社會中應當有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的缺失影響了校園文化的和諧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對于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建立健康積極的大學校園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二、新媒體語境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的出現,是互聯網技術創新和觀念創新的產物,高校作為知識與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對新媒體等一切新生事物有著天然的敏感。從上述網絡新媒體影響下的校園文化呈現出的新特點可以看出,新媒體對當下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機遇也迎接著挑戰。
(一) 新媒體語境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
1、拓寬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在一個獨立自足性的空間內運轉,局限在大學的圍墻之內。而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這種迅捷的交互式傳播突破了原有大學校園文化空間的局限,當下的大學生通過網絡新媒體可以即時的了解到校園內外各類訊息并展開互動交流,在網絡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的這個意義上講,才能說現代的大學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如果說傳統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在廣播、宣傳欄、報刊和各類校園文體活動;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則越來越成為一塊更為重要的新的建設陣地。網絡新媒體擴大了校園文化的覆蓋面,拓寬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
2、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誠如上述,校園文化建設空間的拓寬,意味著新媒體的應用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平臺與載體,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傳統的校園媒體在傳播上速度慢,內容更新慢、信息容量小、覆蓋面小,而這些不足恰是新媒體所能克服的,網絡新媒體可以即時性、寬覆蓋的共享大容量信息。雖然傳統的校園文化媒體陣地還有其存在的意義,但當下如何建設好新媒體陣地,發揮好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則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方向。故而在當下,高校對自身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臺都給與了足夠的重視,特別是近一年來,隨著微信在大學生群體內的廣泛使用,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打造各類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群建設滿足廣大學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形成了更有效的校園文化覆蓋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endprint
3、增強了校園文化的互動性。隨著一些校園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服務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調查發現,這些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不但提升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而且增強了與廣大學生的互動。諸如各類校園舞蹈大賽、校園十大歌手大賽、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一站到底”網絡知識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新媒體平臺互動投票和互動答題的方式使這些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通過互動,提高了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動參與度,并體驗到活動主體的快感,也使主辦方更清楚的了解到當代大學生的心聲。
(二) 新媒體語境下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1、 價值觀多元與價值觀混亂。互聯網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各類價值傾向的媒體信息和文化現象共時性的沖擊影響著當下的大學校園。當然面對多元文化的影響,如果大學生群體能善于甄別、兼收并蓄,進而提升文化創造力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須清醒看到,多元文化滲透給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還是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大學生群體價值觀混論。比如在現代消費主義影響下的奢侈消費、攀比消費、追求物質享受拜金主義等現象,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糾偏,對倡導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造成一定沖擊,同時對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極大沖擊。
2、 批判意識的喪失與信仰危機。大學的文化育人功能就是指大學通過校園文化蘊育出一套特定的價值觀,傳達向上向善的理念,引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文化追求。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的文化育人功能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但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的開放性使大學校園不再是游離于社會之外的象牙塔,大學校園文化向虛擬社會的開放使各類不良的思潮涌入校園,比如民粹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等,這些都對當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選擇產生了很大影響,嚴重削弱了大學文化育人特定價值觀的傳播和影響。另外網絡新媒體的海量信息和帶來的淺閱讀,占據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和思想空間,腐蝕了大學生的心靈,使大學生群體出現迷惘、墮落和隨波逐流的情狀,喪失獨立思考、甄別和批判性意識,引發心理障礙,出現信仰危機。
3、 網絡依賴與社交障礙。 通過網絡新媒體,大學生群體查詢資料,瀏覽信息,聊天交友,游戲娛樂,可以說新媒體已然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合理地使用網絡新媒體會從中受益,但當大學生群體整日“泡”在網絡新媒體上時,就會出現病理性問題,我通常稱之為網絡依賴癥。有媒體通過下面一些現象標注網絡依賴癥,如①有條件就開電腦并慣性登錄QQ、微博;②熟練使用各種時髦網絡詞語;③找人不打電話而通過網絡;④懶得說話,就算在同一間辦公室也經常用發信息;⑤與朋友網上無話不談,見面無話可說;⑥根據心情變化隨時換簽名、頭像;⑦結識新朋友,先問QQ號及有無微博。可以看得出,這些在大學生群體中都很常見。網絡新媒體似乎把人與人的關系拉得更近了,但恰恰相反,網絡正在疏遠著大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帶來的是語言功能的退化,人際關系的疏離,還有自我的封閉和社交功能的退化。
三、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領策略。
1、重視并發揮新媒體在思想引領中的積極作用,傳播正能量。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意見》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必須更好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把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3]在高校,共青團是黨密切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做好青年群眾工作的重要手臂,面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全新考驗和挑戰,高校共青團應運用“互聯網思維”[4]推動團的工作和建設,使團組織和團員青年通過互聯網更加緊密地聯系;團的活動和聲音在社會和網絡上更加廣泛地傳播。真正的融入青年學生,在思想引領中結合傳統媒體傳播正能量。
2、加強新媒體專業隊伍建設,建設清朗網絡空間。2014年11月,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發起了“清朗網絡·青年力量——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向全國團員青年發出《清朗網絡·青年力量》倡議書,號召團員青年們積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要求,將共青團員的先進性和擔當精神延伸到網上,在網上積極發出青年好聲音、形成強勁青春正能量。建設清朗網絡空間,需要一批專業化新媒體管理隊伍,而當前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最大挑戰就是專業管理人員不足,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應時建立起一支專業的新媒體技術及宣傳團隊,占領高校新媒體陣地,提高駕馭新媒體的能力,發揮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思想引領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高校打造好一支新媒體管理隊伍需要高校黨委宣傳部、團委、信息技術中心、學生工作部形成合力組建,并能深層次了解青年學生的需求,在對新媒體的組織管理中,幫助大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新媒體真正起到教育引導作用。
3、陣地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媒介形象。所謂“媒介形象”就是大眾傳播媒介組織自身的形象,媒介形象也即媒介品牌。媒介形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可塑造性,媒介形象的產生受形象主體、認知主體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媒介形象塑造過程中,在做優形象主體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認知主體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否則“酒香也怕巷子深”。[5]切入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調查了解發現,目前很多高校新媒體平臺魚龍混雜,官方新媒體平臺也未進行有效整合,主體地位不夠凸顯,內容創新不足,在學生群體中輻射影響力較弱,校園文化未形成媒介品牌。對此,高校應加強新媒體的陣地化建設,利用新媒體建設管理隊伍做優做精一批新媒體平臺,形成受眾多,輻射廣,影響深的宣傳引導效果,為整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形成助力,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媒介形象。
[參考文獻]
[1]周進:《新媒體之我見》,《廣播電視研究》2005年第3至4期.
[2] 林剛:《新媒體概論》第39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3]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2015年2月.
[4] 參看《共青團堅持互聯網思維就要更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中國青年報》5月11日.
[5] 參看宣寶劍 《媒介形象》 第55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9年8月.
本文受海南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項目資助(項目編號:Fdyzx201427)
(作者單位:1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2海南大學學生工作部 ?海南 海口 570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