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辰
摘要:
弗羅斯特是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在《美國文學史》課程中一定會學習的詩人。他的詩歌看似簡單,涵義卻很深奧。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又是學生畏懼的形式。本文試圖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讓學生較好地理解、接受、欣賞弗羅斯特的詩歌作品,進而能夠理解為什么看上去用詞簡單的詩作卻獲得了很高的榮譽。
關鍵詞:弗羅斯特;詩歌;教學
羅伯特·弗羅斯特,一位獲得了四十多個榮譽學位、四獲普利策詩歌獎的詩人,并不為中國大學里英語專業的學生所熟悉。他詩歌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措詞簡單,內容常常是描寫田園生活,看上去并不深奧,學生對其詩作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筆者試圖結合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來分析三首弗羅斯特的詩歌,來幫助英語專業的學生和英文愛好者們更好地理解弗羅斯特。
一、《牧場》(“The Pasture”)
《牧場》一詩由于其篇幅短小(全詩僅八行)、用詞簡單(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而言,詩中也僅有兩個生單詞rake和totter)。弗羅斯特仿佛是一位悠閑的新英格蘭居民,用平常的語言講述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第一節中,詩人準備去清理牧場上的泉水。但是學生對這件鄉村小事發生的時間判斷不準。看到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清理樹葉)”,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時值秋季,因為秋季才有落葉。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如果是每天都要從中取水的一眼泉,是不會積累太多枯葉的。新英格蘭的緯度和我國東北差不多,在冬天,室外的水是會結冰的。那么,人們無法在冬季到泉眼處取水,經過了整個冬季,泉水必然積累了許多殘枝敗葉。當春天到來,雪消冰融,能夠再次取水了,才會有必要清理泉眼。通過講述一些生活常識,讓學生一步一步地理解詩歌的真正含義,比直接將答案提供給他們效果要好。
這首簡單的小詩中還帶有傳統的音樂效果。介紹其中押頭韻的詞(alliterated words)時,學生還容易理解,因為押頭韻作為修辭方法,他們也常常接觸。但是學生對準押韻的詞(assonanced words)這一概念就比較生疏了。教師有必要先舉例講解“半韻”這一概念,然后再挑出第一節中going, only; clean, leaves; gone, long這些詞是準押韻的。這樣,學生就容易注意到并體會詩中的音樂效果了。
二、《雪夜林邊逗留》(“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這又是一首用詞簡單的詩。108個單詞中,只有一個三音節詞,另外有18個雙音節詞、89個單音節詞。學生也會覺得幾乎沒有生單詞,而且句型多是簡單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詩中事件的背景也是一片讓人心曠神怡的田園風光。教師試圖從詩人創作此詩的經歷入手:詩人因創作長詩《新罕布什爾》整夜未眠,當他終于寫完長詩,發現清晨已經到來。他走到室外去欣賞日出,突然就有了創作《雪夜林邊逗留》的靈感。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只消幾分鐘,就毫不費力地寫出了這首詩。”
詩中講述的故事較簡單,大部分學生能看懂,在此文中不細說。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這首詩。詩中兩次使用“黑(dark)”。第一次是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一年四季最漆黑的夜晚?!弊x者容易產生這樣的疑惑:夜晚都是相似的,何談“最漆黑”呢?從感覺上來說,夏日人們入睡晚,熄燈的時間也較晚。冬天人們睡的相對早,熄燈的時間也較早。另外,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日子是“冬至”。黑夜早早降臨,人們感慨“白天短”,對“黑暗”的印象更強烈。讓中國學生說出冬至的日期不是難事,這樣就推斷出詩中故事的發生時間是12月22日左右。在美國文化中,這正是圣誕前夕。學生知曉了這些事實,此時再介紹弗羅斯特的回憶,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這首詩了。弗羅斯特曾回憶起他們家住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德瑞農場里的那些艱難歲月。一年冬天,眼看圣誕節就要來臨,弗羅斯特套上馬車,拉了些自家種的農產品,到鎮上趕集去了。他趕著馬車,走了很長的路,心想或許能用那些農產品給孩子們換回些圣誕節的小禮物??墒牵鞘莻€寒冷的冬天,鎮上人家的生活也不富有,趕集的人很少,他的買賣沒有做成。當他趕著馬車,沮喪地往回走時,大雪紛飛,夜幕降臨。他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就連他的馬兒似乎也已感覺到主人的沮喪心情,因此在回家的路上,跑得特別緩慢。就在他要看見自己的農莊時,弗羅斯特突然想起他的家人可能正在焦急地等待著他的歸來。他自嘆無臉見自家老小,又想不出什么辦法來消除家人的失望之感。馬兒逐漸放慢了腳步,最終在一個拐彎處停了下來,它知道主人這會兒想做什么。弗羅斯特“就坐在地上,像個孩子似的,哇哇大哭。”所以說,對弗羅斯特而言,“黑”不但意味著天氣的寒冷,也意味著經濟上寒冷。
三、《熟悉黑夜》(“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
這又是一首用詞簡單的詩,又是弗羅斯特的重要作品之一,因此筆者選擇向學生介紹它。不會因為難度太大而使學生看不懂,又能讓學生體會弗羅斯特的創作水平。
從詩的題目入手。教師提問學生:“從語法上來說,be acquainted with 后面接?”學生能不假思索地回答:“somebody”。借此,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指出,弗羅斯特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教師提了第二個問題:“什么樣的人熟悉黑夜?”因為問題簡單,學生敢于回答、敢于思考。答案包括失眠癥患者、心情不好而無法入睡的人、特定職業的人。排除掉可能性很小的選擇,再看看詩的
內容,學生自己就能得出結論——這是一首描寫抑郁和孤獨的詩。這時教師從音韻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進一步證明學生的結論。比如詩人在第一行中連續使用[ai] [i:] [ei] [ai]四個長元音,給人以緩慢而沉重的感覺。[2]
教師也可以從內容的角度提問引導學生,比如:“詩中人為什么要走到城市的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詩中人身處在什么之中?”學生不難推斷,詩中人身處黑暗。有的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判斷出詩中人選擇呆在黑暗之中是因為誰也不想見、什么也不想看。由此可見,雖然詩歌是不易為學生接受的文學體裁,但用適當的方式,還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參與到課堂之中的。
有些學生會覺得弗羅斯特的詩通俗易懂,不理解為什么評論界給他的評價那么高。教師試圖以此詩為例,說明《熟悉黑夜》形似十四行詩,采用的是terza rima(三行詩節 隔行押韻)的形式,韻腳為aba bcb cdc dad aa。這種形式由但丁在《神曲》中首創。但是意大利語里的許多單詞都以元音結尾,英語則不是。所以創作這種形式的英語詩歌,實屬不易。甚至很少有英語詩人敢于嘗試。
[參考文獻]
[1]黃宗英. 弗羅斯特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237-238.
[2]黃宗英. 弗羅斯特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303.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