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會
摘 要:“假說—演繹法”是人們認識事物、探究規律的重要科學方法之一。“假說—演繹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實施,以觀察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以實驗為重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自主思考、掌握方法,拓展學生的熱情和思維空間。
關鍵詞:高中生物 假說—演繹法 邏輯推理能力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以便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假說—演繹法”是高中生物學習的最基本方法,學生要結合原有認識建立假說,通過層層推進、邏輯演繹、實驗操作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從而獲取新知,提升能力。
一、“假說—演繹法”的概念和邏輯關系
“假說—演繹法”是指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與分析,提出問題,并據此進行猜想、推理而得出解釋問題的一種或幾種假說,以假說為出發點進行演繹推理、設置實驗、推理驗證,得出與實驗事實相符的假說或者推翻某種假說,最終獲取真理。
“假說—演繹法”又被稱為演繹推理,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形成和構造科學理論的重要思維方法。該方法具有“預期結論,推理驗證”的特點,在問題提出后,根據自身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來嘗試解決問題。在推理中提出假說,并對其中的理論或規律進行預測,學生圍繞假說進行分析、推理和討論,設置一系列的實驗進行驗證,在不斷的檢驗和修正中,構成相關的理論。可見,“假說—演繹法”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優秀載體,對學生邏輯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圖1為“假說—演繹法”中的邏輯關系。
二、“假說—演繹法”的教學實施策略
1.觀察是基礎,提出問題激發思維意識
觀察是開啟學生思維模式的鑰匙,是對個別、特殊、具體事物進行演繹歸納的前提。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事物的細節進行細致觀察,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推進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思考的過渡,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情感和經驗,對事物進行積極地分析,找出其中的核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假說的模式中去。
例如,在學習“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做親本雜交”這一實驗進行細致的觀察。
觀察現象: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的親本雜交實驗中,子一代都是高莖,子二代高莖與矮莖之比為3∶1,其他六種相對性狀也具有這樣的現象。
學生運用數學統計法對其中的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現象用“遺傳學”是無法解釋的。學生遇到了思維障礙,但又不愿意放棄對現象解釋的思考,這就自然會在頭腦中形成問題。
提出問題:子一代為什么都是高莖?子二代為什么不是?什么原因導致遺傳性狀在后代中按照一定比例分離?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提出,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討論、分析、推理,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生物知識的儲備,還讓學生學會了利用數學方法對現象進行歸納和整理,并從中發現問題,把課堂討論、研究的中心問題凸顯出來,為學生的進一步推理奠定基礎。
2.演繹是核心,建立假說運用思維推理
演繹是對現象的分析推理,是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后對事物的一個初步認識。在推理演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對整個過程進行單方面的灌輸、講授,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地發揮其潛能,把原有知識和提出的問題進行融合,在相互質疑、討論和交流中,提出帶有邏輯性的假說,使學生體會到探索的樂趣,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行實驗和規律驗證。
例如,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時,得出以下結論:根據子二代中出現的矮莖豌豆,推導出矮莖并沒有消失,而是在F1代中帶有了隱性,在F2代中被顯示出來;根據對比,推導出高莖為顯性性狀;根據顯性性狀受顯性因子控制,其出現時應該是成對存在的。在邏輯推理后,學生可以得出相關假說:遺傳因子中存在一定的相對關系,決定生物的相對性狀;遺傳因子成對出現在體細胞中;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并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雌雄配子隨機受精。
假說使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學生在對生物知識感興趣的基礎上,能夠主動地進行深層分析,從幾個方面進行驗證、設計實驗、尋求證據來進行論證,為實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實驗是重點,尊重事實推進思維總結
實驗在自然學科的學習中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所有的“假說—演繹”都要靠實驗進行驗證,才能得出正確的理論和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結論進行分析,讓學生深切地體會知識的存在和形成的過程,從事實上驗證假說,真正感受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的一致性,深刻體會“假說—演繹法”的力量與魅力。
例如,在假說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測交實驗來進行檢驗,如要直接驗證孟德爾的假說,只能通過顯微鏡觀察法來確定遺傳因子的存在和傳遞方式,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可以從“假說”出發,演繹出一個必然的結果來進行實驗驗證:假設F1代為雜合體,必然會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結合這一假說,孟德爾設計出了測交方法。
實驗操作:將F1代中的雜合子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對其后代中的高莖豌豆、矮莖豌豆進行測評,預測比例為1∶1。
學生對后代出現的高莖豌豆、矮莖豌豆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后發現實驗結論與預期的比例1∶1是完全相符的,這說明成對的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且互相不融合,在形成配子時發生分離,把高莖特征、隱性特征遺傳給自己的后代,這就是著名的分離定律。實驗不僅證明了假說的正確性,還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邏輯推理方法,讓學生深刻領悟了其中的思想,這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三、“假說—演繹法”課堂實施后的反思
1.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想象
“假說—演繹法”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邏輯推理能力,整個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保證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細致地分析、推理、演繹、歸納中,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修復和完善,達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2.科學的演繹與推理,挖掘學生的思維
“假說—演繹法”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一種想象,它不是任意地主觀臆斷。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推理,運用一定的方法,形成嚴密的邏輯,以問題的形成來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析、判斷,促進學生以自身的邏輯進行演繹推理,而不是被動地分析、思考和接受,倡導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和探究,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
總之,“假說—演繹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從某一現象出發,不斷融合原有的認知、經驗和情感,通過層層的演繹推理來解釋現象,一定假說的建立為新理論、新規律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最終實現對新知識的掌握和領悟,全面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鑫.“假說—演繹”法在高中生物新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論壇,2011(10).
[2]沈卓義.高中生物學中的演繹推理例證[J].生物學通報,2012(7).
[3]晨旭.突出邏輯推理 加強應用能力考查——2014年全國高考數學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