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云
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環境污染問題凸顯在我們身邊,環保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大課題,英語教學中應嘗試環保理念的滲透。以課本為基礎,提高初中生環保意識;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激發學生環保動機;以日常教學為依托,提高學生社會責任;以課外拓展為平臺,引領學生社會實踐。
關鍵詞:英語教學 環保理念 滲透策略
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人類必須要保護環境。初中英語教材中也增加了一些有關環保的內容,使得初中英語教學也成了環保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培養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教學的要求。
一、以課本為基礎,提高初中生環保意識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將其融入英語教學中。實際上,不需要每堂課都融入環保的內容,只有在適當的情況下融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環保意識的增強不但能促進社會的進步,還可以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環保的理念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環境,認識保環的重要性,掌握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解8 A Unit 4的內容過程中,為了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環保的資料,了解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環保問題,如“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Wild animal decrease”等。學生仔細閱讀與思考后,就可以了解很多環保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建立起環保的意識。又如,英語教師在講解Friends of the earth一課中,課文中寫道:“Sometimes people pollute the environment.We have 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 and land pollution.”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旅游區遍地垃圾、河水中綠藻漂浮物等畫面給學生觀看,使枯燥的文字轉變為形象的畫面,以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與重視。
二、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激發學生環保動機
每堂英語課都有一定的情景語境。教師可通過創建不同的情境挖掘環保的時事資料,并把其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環保意識。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自然就離不開說,通過說來增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然地表達:“Dont kill the wild animal.We have only one earth.We should protect it.Dont pick up the flowers!Plant more trees!Keep clean!No-smoking!”等呼吁環保的語言,既讓學生練習了英語口語,又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環境問題,教師要找到準確切入點,適當擴充教材中已含有的環境信息,把英語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內容相互依托,取長補短。這樣,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還激發了學生的環保動機,在潛移默化中讓環保教育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對環保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從而提高其社會責任感。環保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也要掌握一定方法,做到主次分明。教師還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因素,實現高效教學。
三、以日常教學為依托,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
初中英語課堂不僅要讓學生獲取英語知識與技能,還要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環保內容,就可以讓學生建立起環保意識,使學生自覺地為社會環保做出貢獻。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與環保有關的詞匯融合在一起學習,如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xtinguish,promise to do,promise not to do,keep...clean,provide something for somebody,reduce to等詞和詞組都是十分重要的詞匯。教師在向學生展示完例句后,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主題,獨立展開表達和運用。在學生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過程中,英語能力也就得到了鍛煉,環保理念也能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此外,在閱讀英語文章時會遇到很多與環保有關的詞匯,如global-warming,low-carbon life等,學生應掌握并理解其含義。環保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環保理念是十分有效的,如在講解Unit 4 Reading內容時,課前可以組織學生自行收集有關大熊貓的資料,如大熊貓的生活習慣、性格、外貌特征等,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找到Giant Pandas面臨的困難與解決的辦法,使學生認識到存在的問題是由于環境被破壞而引起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Is a giant panda a lovely animal?Why is it difficult for giant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找到答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教材內容。同時,學生在思考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時,也形成了正確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
四、以課外拓展為平臺,引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初中生受認知、詞匯量以及知識點的限制,很難就教材中的內容展開深入的思考與研究,而對于知識的深化就可以放在課外拓展中進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搜索有關SPCA與Friends of the Earth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這是兩個真實的組織,并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刻的了解。教師可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分別制作環境承諾的簡報“our promise”,要求圖文并茂,并讓學生上講臺來展示簡報。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就空氣污染嚴重的問題,編排一些課本劇,讓學生學以致用,深刻領悟到保護環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寒暑假期間,教師可組織學生去國外游學或出訪,讓帶隊的教師和參加的學生注意收集外國的環保資料,回國后與其他學生分享。如在出訪美國的過程中,在Red Rock Canyon national conservation area有專門針對中學生而設置的普及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知識的Junior Ranger Discovery Book活動,其中有如何閱讀的介紹、動植物特點等內容,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對整個自然保護區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最終獲得了junior ranger證書。學生回來后可以制作PPT與其他學生分享,其內容包含國外是怎樣展開環境保護的?是怎樣進行垃圾分類的?教師還可以結合學校的科技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環境創意秀、廢電池回收等活動,鼓勵學生對環保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對初中生展開環保教育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也不是短時間就能達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發現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種與環保有關的內容,找到滲透環保理念的切入點,擴大教學范圍。另外,教師還應把環保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中,并逐漸融入每個教學活動中,把教學知識與環保理念相融合,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麗青.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18).
[2]李玉玲.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探究與實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